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肯定中國抗疫成就對經濟復甦的幫助 期待經濟轉型前景

  當地時間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得益於2020年中國推出了有力的防疫措施,預計2020年GDP增速為1.9%,2021年為7.9%。中國迅速開展政策行動緩解危機影響,以此支持經濟從危機中持續復甦。中國的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為經濟復甦提供了支撐,同時在結構性改革方面仍取得了進展。就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助理主任、中國事務主管黑爾格·貝格爾接受了央視駐華盛頓記者的專訪。除了肯定中國的抗疫成就對經濟復甦的幫助之外,也對中國經濟轉型的前景表示了期待。

  黑爾格·貝格爾認為中國政府在2020年採取的新冠疫情應對政策和疫情衝擊的緩解政策在經濟復甦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非常出色的,領先於其它與中國有類似體量的國家。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主要做到了三點:抑制病毒,緩解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以及在疫情得到控制後宏觀經濟政策在經濟復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延續至2021年。在去年第四季度增速強勢的基礎上看向深層時會發現,儘管復甦在整體上是強勁的,但依然嚴重依賴公共支持,私營領域消費還沒有像GDP中的其它領域一樣復甦。這意味着必須避免宏觀經濟政策的“懸崖”,不能在條件尚未成熟時撤掉對增長的支持。

  在談到中國能否應對未來採用雙循環增長模式的風險時認為,黑爾格·貝格爾稱他們長久以來都很支持中國經濟向高質量和更加平衡的模式轉型。雙循環背後的哲學是符合這一轉型的,意味着這裏有短期和長期兩方面。短期來説,避免在條件不成熟時撤掉對宏觀經濟政策支持,並且為從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轉向機敏投資(smart investment)以及綠色投資和家庭支持提供幫助。長期來看,有一系列的改革可以幫助向更加平衡的高質量增長轉型。中國的結構性改革沒有在疫情期間暫停,可以看到重點領域的進展,特別是國內金融服務市場向國際機構開放,是個值得強調的好消息。實業領域的改革則相對緩慢一些,包括國企改革、調整國企和私企競爭環境中立性的改革,還有更多的空間。

  根據中國政府發佈的2015到2025年GDP增長數據(含預期),2020-2021年波動較大,但長遠來看中國GDP增長一直在穩定下降,這可能意味着中國正在向高質量增長的經濟模式轉型。GDP增速下降是否能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轉型?關於這一點,黑爾格·貝格爾表示,如果只是宏觀的增長數字降低,不一定是壞事,只要這意味着增長在向高質量轉變,如經濟增長更多的以消費拉動而不是投資,以及專注綠色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黑爾格·貝格爾説:“只要它是高質量,並且是包容性的增長,確保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特別是低收入家庭,擴大中國在脱貧方面的成就”,“我們預計增長會穩步下降,同時我們相信政策制定者們會保證這是向更高質量的增長轉型,並且最終會讓中國更好。”(央視記者 殷嶽)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5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肯定中國抗疫成就對經濟復甦的幫助 期待經濟轉型前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