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月14日刊發題為《在歐洲和美國,數字貨幣競賽已經開始》的報道,作者系記者瑪麗·沙雷爾 亞歷山大·皮卡爾,報道稱,歐美央行都在研究試驗自己的數字貨幣。全文摘編如下:
在華盛頓、法蘭克福和硅谷,在央行及數字巨頭們的辦公樓裏,人們都在關注着中國圍繞數字人民幣進行的試水,他們的心情摻雜着好奇和擔憂。
之所以好奇,是因為這一大膽的試驗或許會帶來“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而這也是很多專家一直在呼籲的。哈佛大學數字貨幣專家阿迪蒂·庫馬爾稱,(歐美)擔憂則“是因為,這一技術的領先可能會讓中國決定全球支付體系的未來發展趨勢,而正是這一體系促進了跨國貿易和資金跨境流動”。
國際清算銀行認為,目前全球近80%的央行都在研究創立本國數字貨幣的可能性,主要是依靠區塊鏈技術(一種信息儲存和傳輸的技術)。有少數央行已經在進行數字貨幣的試驗。
法國央行的試驗
法國外貿銀行首席經濟師帕特里克·阿蒂斯解釋説:“有兩種類型迥異的央行數字貨幣。一種僅用於銀行間結算,而另外一種則針對個人,即相當於央行直接發行的電子貨幣。”與現在銀行卡或現金支付所使用的歐元和美元不同,後一種央行數字貨幣不會經過銀行之手。
數月來,法蘭西銀行也在試驗自己的第一種央行數字貨幣。2020年10月,歐洲央行就創立個人可用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進行了“公開徵詢”。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本月13日表示,“我們將擁有一個數字歐元”,不過尚需時日。
瑞典中央銀行自2016年就開始着手推出“e克朗”。已經測試一年的“e克朗”作為傳統瑞典克朗的補充支付手段,可以用手機支付。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在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進行相關研究。
具有雙重重要性
不管怎樣,歐美推出央行數字貨幣都具有雙重重要性:利用新技術提高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和效率,以及不被中國或私營企業的創新超車。創立於2008年的比特幣就是一個例子,如今其價格在不斷飆升。
尤其是臉書網站於2019年6月推出的數字貨幣“天秤幣”,令各國央行倍感焦慮。當時,臉書稱這一雄心勃勃的數字貨幣是與28家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的,其中包括優步公司和萬事達卡公司。其目標是提供“更快、更簡單、成本更低”的支付手段以撼動銀行體系,尤其是對全球17億尚未開通銀行賬户的個人。
“天秤幣”與一個多國貨幣籃子掛鈎,其中包括歐元和美元。共創企業可以設立與各自服務相關的電子錢包,如臉書及其下屬的沃茨阿普公司(WhatsApp)、Instagram和Messenger,這些平台在全球擁有數十億用户。
“天秤幣”對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來説似乎過於勁爆了,後者以國家主權、交易安全以及反洗錢為名發動了阻擊戰。在支撐了數月後,多家重量級共創企業背叛了“天秤幣”,如支付平台貝寶公司就宣佈接受比特幣交易。2020年4月,“天秤幣”不得不縮小了自己的野心:僅作為各國貨幣的電子貨幣使用,從美元開始。
意在擴展主導權
據英國《金融時報》去年12月報道,推遲了數次並改名為“Diem”的“天秤幣”,只要獲得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批准就能推出,有可能發生在2021年初。
另一方面,臉書打算推出自己的電子錢包,並重新命名為“Novi”。這一應用程序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可能“正在獲批”。電子貨幣和在線支付一直是臉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的一個核心關注點,他希望能在自己的應用程序生態系統中增加“電子商務”。臉書數月來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在印度全境推廣WhatsApp電子支付,也同樣在巴西爭取。
面對持懷疑或擔憂態度的各國當局,扎克伯格屢次宣稱其數字貨幣意味着美國和西方金融“領導地位”的擴展。他認為,如果一味阻止其數字貨幣,就會面臨來自中國人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