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市值觀察,作者 | 文雨,編輯 | 小市妹
當資本之水湧動時,對股市而言,春天已經提前到來了。
自2014年滬港通開啓,北向資金就被A股投資者稱為“聰明資金”,其買賣操作一度成為市場的風向標,相比之下,南向資金的名氣和存在感卻始終平平。2021年新年伊始,港股市場的異軍突起徹底打破了這一慣性認知。
繼北向資金瘋狂掃貨提前引爆A股“春季行情”之後,南向資金也難以抑制躁動的情緒,以雷霆之勢搶籌港股,截止2月18日,港股通年內已經累計淨買入超3946.6億港元,而2020年全年淨流入也才只有6721.3億港元。
搶籌港股背後的邏輯每一個現象級事件發生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要引爆這一事件往往需要多重因素的共振。同樣,港股市場近期關注度的飆升早已醖釀多時,點燃這一熱情的也絕非單一變量。
- 低估值是行情啓動和資金青睞的基礎
截止目前,恆生指數的市盈率(TTM)只有約15.8倍,相比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TTM)分別約為30.5倍、56倍和40倍。很明顯,港股的估值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中處於較低水平。
過去兩年,上證指數的漲幅超40%,滬深300指數的漲幅更是超80%,而同期恆生指數的漲幅卻不足20%,遠遠跑輸A股。
進一步深究,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來源的不匹配是造成港股估值和關注度低的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A股市場以本土個人投資者為主,因此過去概念炒作情緒濃厚;美股市場以本土投資機構為主,優質公司的價值可以被挖掘並體現在股價上。
而港股市場較為特殊,其上市公司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佔比超50%,但投資者主要是外地機構。根據港交所2020年11月發佈的調查報告,港股市場上的外地機構佔比為36.6%,在所有參與者當中排名第一。
制度、模式和市場環境的差異使得海外投資者對於本土上市企業存在長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出於謹慎的原則,港股難以獲得高估值。
而國內南向資金對港股市場上的大陸企業研究頗深,其大幅流入有望帶動港股標的的估值重塑與迴歸。
- 中概股迴歸使得港股“姿色”大增
從標的屬性上來看,港股市場上金融和地產所佔的比重較高,二者總市值佔到了恆生指數樣本股總市值的一半以上。這直接抑制了港股的估值,而優質中概股的迴歸則攪動了這一池春水,打破了昔日形成的平靜。
2019年,阿里巴巴率先回歸港股,網易、京東、新東方也在去年登陸港交所,B站、百度、攜程等公司目前正在尋求赴港二次上市。相比之下,這些頭部互聯網公司的成長性更強,因此能夠獲得更高的估值水平,而港股對於新經濟領域的成長性標的也從來不吝嗇於估值。騰訊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目前其PE(TTM)市場給到52倍左右。
國內優秀的互聯網公司迴歸港交所,不僅吸引了資金的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港股的估值中樞。
- 國內經濟的強大韌性是一劑強心劑,中美關係的邊際改善是一顆定心丸
除了南向資金,外資也在跑步進入港股市場,而在去年,外資卻還是大幅流出的。
來自國盛證券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外資淨流出港股規模近1.9萬億港元,即便剔除花旗、渣打等賬下託管的港股規模的變化,2020年外資流出規模仍接近6000億港元。
透過現象看本質,外資在去年看衰港股無非是對疫情下的中國經濟以及中美關係的悲觀,而現在,這兩大邏輯都被證偽。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較上年同期增長2.3%,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GDP正增長的國家。
與此同時,在美國步步緊逼的大環境下,中國先後促成了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實現逆境中突破。
儘管中美在長期內依然是直接競爭關係,但拜登的上台還是對已經降到冰點的中美關係起到了緩和作用,過度悲觀的預期得到邊際改善。
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港股市場引起資本的關注乃是一種大概率事件,其最終爆發則是多重因素共振下的結果。
車已啓動,還能上嗎?港股這輛車已經啓動出發,但對於很多人來説卻沒有提前買到票。連續大漲後,恆生指數出現回調,那麼問題來了,“列車”究竟是短暫停留還是已經到達終點了呢?
從長期的維度來看,想要得到答案只需搞清楚兩個問題:是否能吸引資金,以及是否有資金。
從投資價值上來説,港股不僅具備估值窪地屬性,而且還擁有不菲的股息率,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優勢盡顯,中泰證券研究所曾做出過統計,如圖(數據截止到2021年1月6日)。
對於外資來説,全球經濟萎靡不振,低利率環境難以出現根本性的逆轉,歐洲甚至出現了負利率的情況;另一方面,國際形勢日趨嚴峻,區域爭端喋喋不休,在此背景之下,具備確定性高股息率的資產的配置價值將被放大,港股市場首當其衝。
對於國內資金來説,港股相對A股長期存在的折價現象也平添了誘惑力,截至目前,AH股溢價指數依然高達130以上。
因此,港股在中長線對於資金的吸引力並不會削弱,那麼問題就剩下後續是否會有足夠的資金增配港股。
外資的規模難以預測,但國內資金的體量卻可以進行大致的估算。國泰基金在最近一次路演中做過測算:從中長期來看,如果按照目前的發行速度,公募基金未來五年有望增發20萬億元的規模,假設其中有10%的倉位配置港股,那麼將會有2萬億資金流入港交所,而截止到2020年底,南向資金自港股通開通以來的累計淨流入不過1.5萬億。
短期來看,目前偏股型公募基金配置港股的倉位在20%左右,而上限為50%,綜合計算後可知,2021年主動偏股型基金的港股可加倉額度至少還存在5000億元以上的空間。
因此,從流動性的層面來説,“子彈”還很充足,流入港股市場的資金並不會出現“囊中羞澀”的問題。
不過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港股市場既是估值窪地,也存在“估值陷阱”,部分質地差的股票看似估值低,但其實並不會被抬高,撿“煙蒂”行為在港股市場上始終是一種不明智的操作。
當下亦是如此,資金雖然飢餓,但絕非飢不擇食。
2020年,南向資金依然鍾情於頭部企業,其中以互聯網企業為主,僅騰訊控股(1290.2億港元)、美團(411.8億港元)和小米集團(329.7億港元)這三家公司的流入規模就佔到了去年南向資金總流入的30%以上。
2021年以來,港股通資金依然大部分衝向了騰訊、中國移動、美團和中芯國際等企業,擁抱核心資產的主基調並沒有改變。
從行業配置的角度出發,相對於A股市場,港股在遊戲社交、體育紡服、珠寶和教育領域的標的質量較高,這也是主力資金重點關注的板塊和賽道。
要想在大趨勢中賺大錢就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問題,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
當貨幣大放水碰上了經濟不景氣,資本脱實向虛或許就註定成為一條難以被扭轉的道路,2020年的美股擺脱蕭條的實體經濟而屢創新高就完美地演繹了這一邏輯。
相比之下,中國擁有更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更強勁的經濟韌性,正在逐步演變成全球的“金融安全島”,資本市場的春天或許剛剛開始,港股如此,A股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