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香港互認基金開閘7週年,ETF互聯互通重磅開啓
內地香港互認基金開閘7週年 取得積極發展成果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今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也是《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實施7週年。兩地互認基金運作近七年來,基金長期投資業績不俗,管理規模不斷擴大,兩地投資者認可度持續提升,取得了積極的發展成果。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內地香港基金互認有利於海外投資者進一步投資A股市場,促進內地公募行業和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也有利於豐富境內投資者的跨境投資工具,滿足他們的全球資產配置需求,隨着兩地資本市場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增長,互認基金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運作已接近7年
互認基金成果顯著
截至2022年一季末,已註冊內地互認基金數量為50只,基金管理規模為1090.63億元(基金份額分開計算);已註冊香港互認基金達到115只,其中披露季報數據的10只產品規模合計為373.51億元。
如今距離首批互認基金運作已經接近7年,兩地互認基金皆有不俗的業績。
截至6月20日,上述內地互認基金成立以來年化回報5.32%,成立以來回報最高的是匯豐晉信動態策略H,年化回報超過20%;上投摩根新興動力H、易方達科翔、華寶動力組合等多隻基金,年化回報也超過了15%,以較為優異的長期業績,為香港地區投資者提供了不俗的回報。
由於當前港股市場仍在相對低位,港股互認基金的投資回報略遜一籌。
截至6月20日,港股互認基金自成立以來平均回報-2.82%,但也有摩根太平洋證券基金PRC-RMB HDG,成立以來年化回報超過10%,惠理高息股票基金、摩根亞洲增長基金CNY HDG等,年化回報也超過8%,不少基金成立以來逆市斬獲正收益。
談及兩地互認基金的發展,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李選表示,匯豐晉信基金希望通過將匯豐集團在兩地的優秀產品於兩地間進行推廣,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溝通交流。
“促進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是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趨勢。”李選表示,匯豐晉信希望結合股東方的優勢,為兩地投資者提供多元化資產配置方案。對於香港投資者來説,有機會借道南下互認基金分享內地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紅利。對於內地投資者來説,則可進一步拓寬投資視野,將投資佈局延伸至更多區域和領域。
華夏基金也表示,促進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推動中國資管機構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進程,是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趨勢,而兩地基金互認是這一趨勢在基金領域的實踐和體現。
“在很久以前,我們已經相信內地和香港的基金市場會越來越融合,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行健資產管理行政總裁顏偉華表示,在2010年行健的香港公募基金誕生之時,我們就選擇了以香港作為基金的註冊地,目標是等時機成熟、政策完備之後,進入中國市場。這在當時香港的基金市場絕對是“非主流”的設計。但正是這樣的設計,在2015年建立基金互聯互通機制的時候,行健宏揚中國基金能夠成為首批與內地投資者見面的香港基金。
在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機制下,內地香港互認基金業務也受到了多家資管機構的高度重視。
華夏基金表示,華夏基金一直十分重視內地香港互認基金業務。2015年,華夏基金旗下華夏興和和華夏回報率先成為“南下互認基金”,2021年,華夏基金子公司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的華夏精選固定收益配置基金成為“北上互認基金”。為了更好開展兩地互認基金業務,華夏基金依託自身強大的投研優勢、在國際投資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子公司華夏香港多年在香港市場建立的品牌影響力、跨境投資優勢等做了很多工作。
顏偉華也表示,在基金銷售上,我們想要在最短時間內把品牌推廣出去,所以選擇了與天弘基金深度合作、並以線上作為第一輪主打銷售策略,這對公司來説也是一種突破,因為當時香港市場最主流的銷售模式還是銀行門店和保險公司線下代銷等渠道。在投研上,我們一直追求差異化的倉位部署,致力於通過原創基本面研究,構建與各主流指數成分股不一樣的投資組合,發掘差異化的港股回報。此外,在與投資者的溝通方面,我們也儘可能更加貼近內地投資者的偏好,用一些多媒體、相對活潑的方式去傳達市場信息。
“國際化戰略利器”
互認基金髮展前景依然廣闊
多家參與互認基金的機構表示,內地互認基金給兩地資管機構帶來了新的業務契機,為兩地投資者帶來更豐富投資工具,隨着兩地資本市場不斷髮展,互認基金髮展前景依然廣闊。
上投摩根基金表示,內地互認基金可面向香港投資者發售,長期以來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投資於內地金融市場的工具,也激勵了基金公司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充分發揮其在內地市場的投資優勢,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以及優秀的投資管理能力,為香港投資者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內地投資工具。
“隨着陸港互通業務的不斷髮展成熟,兩地投資者對互認基金認可度提高,未來互認基金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上投摩根基金相關人士稱,為了促進互認基金不斷髮展壯大,對於內地互認基金差異化產品供給、強化核心投資能力、以及持續的品牌宣傳與投資者教育將是內地基金公司在香港推動互認基金銷售的關鍵因素。
“隨着內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迅速、財富管理的需求與日俱增,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顏偉華也表示,由於之前房地產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相對超配,我們相信未來房地產資產的比例會逐步下降,金融資產的比例會上升,終究會步入全球資產配置階段,互認基金作為內地居民投資海外的渠道之一,長期來看前景廣闊。
博時基金也表示,基金互認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與中國資管機構的國際化戰略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互認基金的業務模式,基金公司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績優旗艦基金在境外銷售,一方面節約了產品創設的各項成本,一方面也減少了歷史業績的積累時間,是基金公司國際化戰略的利器。參照海外資管機構的發展歷史,基金互認在未來中資基金的出海之路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為了促進互認基金的長遠發展,博時基金建議進一步簡化互認基金的申請流程,不斷擴充互認基金的數量與品類;另一方面,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一步放寬對互認基金的業務限制,進一步提升互認基金業務的靈活性,比如建議放鬆北上基金內地銷售規模不超過50%的限制等。
事實上,早在2015年5月,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就內地與香港兩地基金互認安排正式簽署《監管合作備忘錄》,中國證監會配套規則《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發佈並於7月1日起施行。
當年12月18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註冊共計7只互認基金,內地互認基金獲批產品分別為華夏回報、工銀瑞信核心價值、匯豐晉信大盤、廣發行業領先,產品類型包含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香港互認基金首批為3只,分別是恆生中國H股指數基金、行健宏揚中國基金、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產品類型分別為股票指數型、股票型、債券型。
表1:內地互認基金成立以來業績和規模一覽
(數據來源:wind 截止日:6月20日)
表2:香港互認基金成立以來業績和規模一覽
(數據來源:wind 截止日:6月20日)
互認基金上演“北熱南冷” 多維度發力促業務向更高峯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2015年底正式啓航的內地香港基金互認,至今運作已經接近7年,互認基金不僅業績客觀,更是“從零到N”獲得顯著發展,規模增長可觀,呈現出“北熱南冷”的特點。
在規模和業績雙豐收的背後,也存在內地香港投資者差異較大、兩個市場特徵和規則不同、中資機構品牌力不足、投資者教育不足等問題,未來要實現跨越式大發展,不少人士認為還需要多維度發力。
不少人士認為,互認基金市場的增長一方面需要基金管理人修煉紮實內功,力爭為投資人提供長期穩健的業績表現;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募基金和銷售機構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廣大投資者對於大類資產配置以及海外市場的認知。
基金互認產品規模節節攀升
呈現“北熱南冷”
經歷了7年多發展,內地相關互認基金無論是南下還是北上產品,規模都擁有可觀增長,並呈現出“北熱南冷”的特點。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香港基金內地發行產品銷售累計淨匯出金額116.39億元,而在互認基金初期的2016年1月份,當時這一數據僅僅4017.67萬元,一路發展壯大,在2019年4月底首次突破淨銷售額突破100億大關之後就一直維持,伴隨着2020年、2021年結構性牛市,這一峯值發生在2020年4月30日,最高記錄為175.55億元。2022年雖然市場震盪,但前4月整體維持百億以上的量級。
明顯“南下”基金的銷售不如“北上”資金,內地基金在香港發行銷售數據較弱。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內地基金香港發行銷售資金累計淨匯入金額達到10.84億元,這是2021年11月30日首次超過10億級別以來,持續處於高位,而最早在2016年1月最初開閘之際累計淨匯入金額僅2154.33萬元,隨後不斷節節攀升,7年以來發生了鉅變。
“南下基金的規模增長要顯著落後於北上產品的規模增長,背後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兩地的投資者結構差異。”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李選進解釋,內地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因此會比較偏向於通過包括北上基金在內的金融產品間接參與香港市場和國際市場的投資。相對應的,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為主,他們可能會更傾向於通過QFII、滬/深股通、債券通等更加直接的渠道和方式投資內地市場。
行健資產管理行政總裁顏偉華也有自己看法,他認為基金規模的增長和市況有關。“2016年初,在互聯互通剛剛開始的一兩天,A股就出現股災和熔斷。2017年市況相對平穩,銷售數據也一路走強。2018年開始貿易摩擦,之後又出現疫情、戰爭。總的來説過去幾年市場的景氣度不算太好,波動也很大,在這個背景下,內地投資者去嘗試之前沒有涉獵過的香港基金、分銷商去推薦不太熟悉的香港基金的動力都會受到影響。”
顏偉華表示,長遠來看,內地居民財富管理、特別是全球資產配置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目前政策和基礎設施已經大體上搭建完備,當市況恢復平穩,相信互認基金會迎來更好的機遇。
此外,上投摩根國際業務總監張昕認為,從投資人的行為角度來看,投資者會有天然偏好本土投資市場的傾向,因此互認基金作為一類跨境產品在大多數投資者組合佔比中權重較小。另外,因兩地市場的監管、税務等框架不同使得兩地公募產品的形式也有不同,產品形式的不同,也對投資者選擇互認基金投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認基金市場的增長一方面需要基金管理人修煉紮實‘內功’,力爭為投資人提供長期穩健的業績表現;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募基金和銷售機構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廣大投資者對於大類資產配置以及海外市場的認知。”張昕表示。
營銷、品牌、投資者教育一個不能少
多維度促進“互認基金”發展
雖然運作了7年多的基金互認業務已經獲得較大發展,但背後也存在內地香港投資者差異較大、兩個市場特徵和規則不同、中資機構品牌力不足、投資者教育不足等問題,未來要實現跨越式大發展,不少人士認為還需要多維度發力。
談及基金互認發展,博時基金相關人士的觀點具備代表性:一是南下基金在香港渠道上架較為困難。南下基金的在港銷售主要受限於香港的銀行渠道。香港的銀行,特別是外資銀行對互認基金的認知較少,對於互認基金的推廣較為困難。
第二、中資資管機構在香港零售市場的品牌還需進一步加強。南下基金的產品主要以中資資管公司的產品為主,而由於中資品牌的發展歷史較短,出海時間不長,尚未能在香港零售市場樹立起較好的品牌力。因此雖然南下互認的都是各個公司的旗艦產品,但實際的銷售效果並不佳。另外一方面,在港的外資機構本身可以通過陸股通、QFII\RQFII等通道投資內地市場,境外類似的產品供給並不稀缺。
第三、投資者教育有待進一步的加強。雖然兩地的互認基金都是公募基金,有着相似的監管理念與業務準則,但是兩地的產品在信息披露、運作模式,包括語言習慣上具有一定的差異,這給兩地的投資者帶來了一定的認知門檻,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以彌合兩地市場的差異。
“兩地市場的主要投資品種、市場特徵、市場運作規則都有差異,這些差異提升了投資者對互認基金的認知成本,這個需要時間和環境去改善。”華夏基金相關人士也談及兩地市場差異問題。
實際上,不少人士認為,正是因為兩地投資者在在資產配置需求、風險偏好、投資習慣有着較大的區別,未來需要圍繞投資者特色來進行佈局和創新,促進互認基金髮展壯大。
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李選進總結香港市場投資者三大特色:第一、香港投資者對於多元資產配置需求較高,從香港市場的保有規模看,也是全球性主題產品大於區域性主題產品,區域性主題產品大於單一市場主題產品。第二、香港投資者更偏好中低風險產品,主要香港代銷行的客户風險等級多集中在中低風險級別(3級以下)。第三、香港機構投資者更傾向於直接投資內地市場。
“理念上的差異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業績檢驗或投資者教育才能慢慢轉變。而互認基金作為兩地資管產品的補充,通過互認基金的窗口,可以讓兩地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更理解對方的市場,加強對不同市場的認知。”李選進表示,未來可將優秀的內地互認基金引入香港市場上多元資產配置策略的FOF產品中,以這種間接的方式不斷提高香港投資者對於內地互認基金的認識程度。
上投摩根國際業務總監張昕也表示,內地及香港因兩地金融市場的發展階段不同投資的風險偏好也有所差異。內地投資人更為看重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及其在經濟轉型階段投資具有長期增長潛能的行業。香港投資人則更為看重全球大類資產配置所帶來的穩健收益。互認基金機制滿足了兩地投資人分散風險並提高收益的投資需求。
“目前互認基金法規框架對引入兩地基金的條件仍設置了較高的要求。未來若能夠適度擴大基金准入的條件,可以將更多樣化的投資策略和產品提供給兩地的投資人。” 張昕表示。
此外,行健資產管理行政總裁顏偉華則認為,“互認基金的數目還比較少,很多線上平台沒有特別針對互認基金的窗口,在系統上有時候也會出現不匹配的狀況。例如一些基金收益排行榜,都沒有把互認基金納入其中。隨着互認基金數目逐漸增多,期望各大平台未來可以投入更多資源完善配套,將互認基金業務推向更高峯。”
大灣區理財通、ETF互掛、ETF通一個接着一個“產品端”互聯互通步履不停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過去幾年裏,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漸入佳境,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互聯互通不斷拓展邊界。
從基金互認、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滬港ETF互掛,以及漸行漸近的ETF通,內地資本市場的放開,為香港內地兩地金融機構打開新的想象空間,也給投資者提供更多跨境資產配置的選擇。
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互聯互通機制需要政策與市場參與者的合力共同推動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市場各方都需要鍛鍊自身實力,紮紮實實做好相關品類在境外的銷售與服務,與此同時現有互聯互通業務的限制會進一步方式,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高水平開發。
跨境理財通帶來新機遇
談及跨境理財通業務,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給與了內地香港基金公司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
“跨境理財通業務的推出,對於促進內地和香港監管政策進一步融合,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的推進,以及豐富內地和港澳地區投資者的投資選擇,都具有重大意義。”華夏基金香港CEO甘添就表示,內地或港澳地區客户在本地開户,並根據對方的監管要求進行相應的客户盡調,對於未來客户端的對接流通和產品端的交流都能起到經驗積累的作用,有助於瞭解對方的監管要求,為未來內地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奠定了基礎。
甘添還表示,跨境理財通雙向交易是通過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來完成,對於搭建人民幣跨境交收系統,積累資本項下交易經驗,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都有巨大的幫助;此外,跨境理財通業務可以有效對接優質資源,實現共贏的局面,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港澳進一步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提供良好的業務契機。在此過程中,中資基金公司憑藉自身的品牌認知度,市場熟悉程度,相信可以為兩地金融互通貢獻更多的力量。
博時國際相關人士也表示,跨境理財通帶來的巨大商機,大灣區人口超過7,200萬,GDP總值達2.2萬億美元,人口是香港的十倍,且是內地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居民的海外資產配置正處於起飛階段,跨境理財通的政策落地為香港公募基金得以進入廣闊的內地市場。跨境理財通為香港資產管理行業打通了中國最具發展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羣。大灣區居民蓬勃的財富管理需求將不斷助推行業發展,特別是香港公募基金的發展。
不僅如此,不少人士預測跨境理財通業務範圍有望擴大。廣發國際總經理上官鵬就認為,目前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開展限於低風險產品,未來隨着時機的成熟,相信會逐漸加入更多的產品類型,為港澳居民投資內地理財產品、灣區居民投資港澳理財產品提供更多的資產類別選擇。
“大灣區理財通可以使投資者更好地共享兩地經濟發展成果,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跨境投資以及風險管理需求。” 大成國際相關人士表示,對中資基金公司來説,尤其是設立香港子公司的基金公司,相當於同時增加了內地和香港兩個市場覆蓋面,有利於做大資管規模。當前大灣區理財通主要集中在低風險業務,隨着機制運行通暢,理財產品範圍未來有望擴展至風險較高的債券型以及權益型產品。
不過,在寬闊的業務空間之下也對市場參與者提出了要求。
匯添富基金就表示,“大灣區理財通”對產品設計、客户服務、渠道管理、運營流程、風險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參與的中資基金公司必須提升相應的跨境服務競爭力。
國泰基金香港子公司國泰全球也表示,跨境理財通為境外基金公司引入境內投資者和境內資金打開了大門,創造更多資產管理機會和投資研究動力。跨境理財通實施以後,由於南向資金的可流通性更強,未來資金量可能會更大,勢必成為境外基金增量業務的競爭重點,管理能力的受認程度也將更有效地被市場資金反映,能促使基金管理機構對自我投研實力有更深刻的思考與精進。
ETF互掛有望全球擴張
在內地香港股票互聯互通機制創新的基礎上,深港ETF互通和滬港ETF互通業務分別於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開通。內地香港ETF互通機制是兩地資本市場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積極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的重要舉措,進一步促進了兩地交易所以及資管機構之間深度合作,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投資機遇。
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先後有南方東英銀華中證5G通信主題ETF、恆生嘉實滬深300指數ETF、嘉實恆生中國企業ETF、銀華工銀南方東英標普中國新經濟行業ETF、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恆生科技ETF、南方東英華泰柏瑞中證光伏產業ETF等產品在香港、深圳、上海上市。
作為唯一同時參與滬港、深港ETF互掛的機構——南方東英基金相關人士表示,ETF互掛拓寬了南方東英的客户羣體,“內地投資者在港股較為低迷的時期,反而趁低吸納,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恆生科技(QDII-ETF)的份額自互掛以來大漲了10倍,也使得南方東英恆生科技指數ETF的規模不降反升,成長為全球最大、最活躍的恆生科技指數ETF。”
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對佈局這一業務很有興趣。博時基金就表示非常看好ETF互掛業務,“ETF互掛是ETF通的重要補充,希望未來能在此業務領域有所佈局”。
易方達基金指數投資部總經理林偉斌表示,從長遠來看,內地香港ETF互通機制為A股市場與其他國家地區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探索出了一種新的途徑,長期發展前景廣闊,拓展潛力巨大。目前我國已經與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相關的互聯互通諒解備忘錄,未來這種方式成熟後可以陸續推廣到上述的國家和地區,幫助內地和境外投資者以低門檻高效率的方式配置豐富的境內外ETF產品,對於提升A股市場的長期對外開放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ETF通漸行漸近
為做大ETF帶來契機
2022年5月27日晚間,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進行聯合公告,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將符合條件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納入互聯互通。這意味着,備受市場期待的ETF通正漸行漸近,給市場帶來新空間。
“本次是兩地交易所首次將陸港通標的從股票延伸到ETF領域,長期來看其發展空間和意義不亞於股票市場的互聯互通。”易方達基金指數投資部總經理林偉斌表示,自內地香港股票互聯互通機制開啓以來,截至目前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超1.6萬億元,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超2萬億元,互聯互通機制已成為中外投資者跨境資產配置的主要通道。
根據易方達基金初步測算,此次ETF互聯互通機制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目前陸股通標的有望納入內地市場的80餘隻ETF,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而對於內地投資者而言,香港市場有望納入6只ETF,規模達3600億港元。在互聯互通成為外資配置A股主要途徑的背景下,進一步豐富外資可投資品種並提高其投資便利性後,ETF市場有望迎來增量資金,推動ETF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林偉斌尤其認為,ETF納入互聯互通對於兩地ETF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影響。首先是豐富了投資品種,加深了兩地資本市場的融合,可以增強兩地市場對長期配置資金的吸引力;其次,將我國ETF市場的投資者羣體擴大到境外,有助於改善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未來ETF的投資者中機構佔比將有望提升,促進資本市場和資管行業的健康穩定和高質量發展;最後,ETF的納入有望進一步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理財中心地位,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博時基金相關人士也表達類似觀點,雖然從短期看,由於目前ETF通准入標準較高,加之兩地市場上已經有不少同類型的ETF存在,在ETF通的初期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市場培育。但是從中長期看,ETF通進一步完善了互聯互通的品類,給與了投資者更多的投資工具,同時也促進了內地市場與香港市場的相互融合,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與中國資產的進一步推廣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不少投資人士認為,ETF通給ETF做大做強提供了契機。如鵬華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基金經理張羽翔認為,兩地ETF將從“互掛時代”進入“互聯互通時代”,也是互聯互通機制擴容的又一標誌事件。第一,納入ETF則意味着為外資配置中國資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配置途徑。第二,ETF具備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高、交易便捷等產品特徵,也可以有效的分散個股風險敞口,符合外資投資理念和配置需求。第三,互聯互通納入行業ETF有利於海外投資者更加便利和精細化的佈局A股細分行業和熱門賽道。
“短期來看,境外投資者對內地市場的ETF認知和認可尚需要一定時間,在投資品種偏好方面也和內地存在差異。”南方基金相關人士認為,長期來看,ETF互聯互通將為內地A股ETF做大做強提供機會。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ETF中,投向A股的基金合計規模超500億元 ,體現了境外市場對A股ETF的投資需求,互聯互通有望為內地A股ETF引入多樣化的增量資金,預計將會有ETF藉助此契機做大規模。
華夏基金還表示,通過ETF互聯互通機制,投資者可以發現和挖掘彼此之間的優質企業,支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發展,更好地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理念。內地琳琅滿目的行業主題ETF進入海外投資者的視野,能夠更好地體現國內證券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發展邏輯和脈絡,有利於形成積極意義上的市場定價,真實反映優質企業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