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經濟新聞一則“日企正排隊撤離中國”的報道引起關注,報道稱到7月底為止,第二批申請將工廠搬回日本的在華日企有1670家,申請補貼總額1.76萬億日元(約合168億美元),是日本政府此前設定總預算的8倍。一些媒體趁機炒作日企正在大舉撤離中國,這與事實是嚴重不符的。
受疫情影響,日本政府今年4月推出一項“針對供應鏈對策的國內投資促進事業補助”政策,政策初衷是為了確保國內健康衞生產業供應鏈安全。這項補助政策資金規模為2200億日元(約合21億美元),在總計57.6萬億日元的抗擊疫情補充預算案中佔比不足千分之四。日本在過去危機應對中也提過類似政策,如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時,就曾推出總計約2000億日元的“國內建廠補助金”措施。
此次兩批共計1700多家申請補貼的企業,佔目前日本在華企業近3.5萬家總數的不到5%。通常情況下,5%-10%的企業因經營環境和自身狀況等原因,調整經營戰略甚至撤出中國市場,都屬正常。目前還未公佈第二批獲得補貼企業名單,從首批的87家企業看,主要是從事製造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實際上,從最近日本對華投資趨勢來看,不降反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調查顯示,2019年日本對華投資143.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4億美元,增幅約24%。即便受疫情嚴重衝擊,2020年上半年日本對華投資也已達64.5億美元。以資生堂為例,它不僅年初就宣佈將在上海新設研發中心,還表示將“下血本”在華推進數字化轉型。
而且,對於日本企業而言,中國消費市場的魅力變得越來越大。日本經濟研究中心與日本經濟新聞最近一項針對在上市企業工作的3000名商務人士的調查顯示,約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擁有14億人口、且中產階層不斷增加的中國市場很重要。以汽車市場為例,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車銷量為2500萬輛左右,穩居全球最大市場寶座,而在華日系車企新車銷量已經突破500萬輛,超過了日本國內汽車市場規模。疫情之下,本田、豐田在華銷量依然不斷創下新高。
此外,聯合創新正在成為日企重視中國的新動機。最近,日本經濟界形成“全球創新中心正在向中國等亞洲地區轉移”的共識。他們高度關注中國湧現的大批科創企業,甚至已開始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聯合創新,如豐田不僅與深圳物聯網設備支援企業“硬蛋”開展技術合作,還與清華大學系企業北京億華通科技、北汽集團等5家中國企業共同開發燃料電池。本田也宣佈與世界最大的車載電池製造商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展開資本合作,據稱投入資金規模達600億日元。
疫情暴發以來,日本政府曾表示過,要求日企將部分產業鏈從中國撤回日本或轉移到東南亞,“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在目前世界經濟衰退風險加大的背景下, “中國因素”對日本經濟變得更重要,日本政府也不會貿然選擇“脱鈎”。(作者是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日本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