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固收 + 基金,選開放式的?還是封閉期長的?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財經

此前我們介紹到,年中以來,A 股進入明顯震盪行情,疊加傳統理財純債類產品實現更高收益的難度不斷加大,以及資管新規的出台,為了尋求更好的投資體驗,越來越多中低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開始轉向關注 " 固收 +" 產品。

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三季度末,公募 " 固收 +" 如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的基金份額較 2019 年一季度末的增幅分別是 9%、133%、447%。

正如一基友所説, " 風險偏好不高的投資者,又想讓自己的儲蓄貶值速度慢點,固收 + 產品就非常好。"

基民認可固收 + 產品,這其中有基友問了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即:買固收 + 基金,是買封閉期時間長的,比如 6 個月、12 月、18 個月?還是自由開放式的?

這個問題問得極有代表性。

我認為買封閉期長的比較好。原因很簡單,人性。

固收 + 基金由於很大一部分資產是在債券,整體波動率相對偏股型基金而言比較小,一旦 A 股出現一波上漲情況,你會忍不住將原本用來防守的資金賣出轉到進攻型的產品中,打亂初始的投資計劃。不要説你不會,能夠真正規避人性,做到知行合一的投資者太少太少,當無法規避人性時,用制度強制遵守。

接下來,我們面臨下一個問題,選擇買封閉時間長的,那是 6 個月、12 月、18 個月?

統計過去 10 年數據顯示,持有偏債混基指數時間越長,正收益概率越高,綜合考慮投資勝率和持有體驗,18 個月是較為理想的持有期限。

數據來源:Wind , 時間區間:2010/12/1-2020/12/1

目前市場上存量的封閉期 18 個月的固收 + 基金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多處於封閉期,無法購買。

據悉,永贏基金將於2021 年 1 月 11 日發售永贏穩健增利 18 個月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代碼 010560),該基金以債券為打底,股票做增強,定位年度絕對收益。合同約定,永贏穩健增利 18 個月持有期股票資產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為 0%-30%;債券投資部分,將會綜合分析市場利率和信用利差的變動趨勢,把握債市投資機會。

注意一點,永贏穩健增利是 18 個月持有期的基金,每筆份額設定 18 個月持有鎖定期,待基金成立開放日常申贖後,每個開放日可申購,每筆份額鎖定 18 個月後可自由贖回,贖回費為 0。

這樣的設置, 申購靈活,省去你看好某一隻卻發現定開期限沒到買不了的煩惱。

對於偏固收類的產品,基金淨值的回撤控制比收益水平更重要。只有基金控制好回撤,保持穩健的業績,基金投資者才能通過複利效果,達到財富穩健增值目的,永贏穩健增利 18 個月持有期深諳此道理,它在回撤控制上遵循全程嵌入式風險控制。

債券部分,就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都會從投前、投中、投後進行全方位風險監控。

個股部分,先是行業分散,優先佈局估值具備安全邊際,且處於景氣週期的細分領域;再是個股選擇,以龍頭股為主。

產品背後的永贏基金是國內 15 家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之一,在固收投資領域的優勢深刻在骨頭中,流淌在基因的血液裏,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擁有龐大的信用研究團隊,降低踩雷風險。永贏基金信用評價體系採取與寧波銀行聯合信評模式,8 位信評人員與寧波銀行 150 多位授信審批官共同組成聯合信評小組,覆蓋申萬 24 個子行業,全面且專業。

另一方面,依託銀行系背景,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較強。永贏基金交易團隊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槓桿資金成本較低,此外依託股東背景與資源,在市場流動性緊張時仍能較好地管理好產品的流動性。

永贏基金分管固定收益投資的副總經理徐翔在公開採訪時説到,

" 永贏基金着力開發了固收 + 投資體系,以宏觀策略研究為基礎,深度判斷目前處於何種經濟週期、如何配置資產獲取更高的收益,並通過對各類資產的收益以及相對概率的預判,使得資產配置的比例落在有效市場前沿上。我們願意在降低一定目標收益的情況下,增加完成目標的概率,實現最優組合配置比例。同時各位投資經理尋求在各自擅長的分項資產上獲取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以超越目標收益並實現客户的需求,從而形成一套可持續的全天候投資策略。"

如果你是這樣的投資者,

喜歡買傳統理財,但苦於理財收益越來越低,願意承受一定波動以獲取更高收益;

剛開始接觸理財又渴望收益比貨基高,具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

渴望理財收益率跑過 CPI 又不想承受太大波動;

想分散投資又不太懂資產配置。

永贏穩健增利 18 個月持有期(代碼 010560),幫你規避人性弱點,不追漲殺跌,帶來更好的投資新體驗。2021 年 1 月 11 日正式發售,有興趣的快快關注起來。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不構成對閲讀者的投資建議。基金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投資需謹慎。請認真閲讀相關法律文件和風險揭示書,基於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理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