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助力支付體系高效運行
本文轉自【光明網】;
作者:王元、盛雯雯(分別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金融室主任、副主任)
隨着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進程不斷推進,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數字化的工具和基礎,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開始推進主權數字貨幣發展,我國的數字人民幣試點已經啓動,未來數字貨幣走向普及,將在支付體系運行效率、普惠服務、安全保障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數字貨幣的應用有助於支付體系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發行數字貨幣能夠直接降低貨幣的印製發行流通成本。現代社會中,無論是紙幣還是硬幣,發行環節的印製和防偽技術都需要花費較高成本。在流通環節,金融機構需要承擔現金運輸、儲存、安保等成本,普通消費者使用現金也需要依賴於金融機構實體網點或自助設備提供的服務,花費一定的時間成本。以數字貨幣替代傳統現金形式進入流通,能夠大大節省這些方面的成本。同時,由於數字貨幣的信息流和資金流高度統一,發行方如央行能夠直接、實時地獲取交易信息,可以省去商業銀行後台清算、結算、對賬等眾多環節,達到點對點支付即結算的效果,從而大大提高支付效率。
數字貨幣的應用有助於金融服務普惠性提高。數字貨幣的一些特性,使其在普惠服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使用數字貨幣完成支付,能夠突破空間、設施甚至銀行賬户的限制。傳統支付方式下,擁有銀行賬户是個人實現包括支付在內的各類金融交易的基礎條件,而開立銀行賬户仍然受實體銀行網點分佈的約束,對偏遠地區、行動不便的人羣都存在困難。由於數字貨幣可以採用松耦合賬户設計,用户在使用數字貨幣時,並不需要綁定銀行賬户即可進行支付轉賬,這能讓金融服務向沒有傳統銀行賬户的用户延伸,使金融服務的可及性提升。數字貨幣支付便捷、低成本的特徵,使其能在日常小額、頻繁交易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能有效拉近普通百姓與數字化金融服務的距離,還有助於幫助欠發達地區、“長尾人羣”更便利地接入國內資金融通的“內循環”,縮小傳統金融環境下的區域金融發展差距。
數字貨幣的應用有助於金融安全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數字貨幣採用數字加密等技術手段,在防複製、防偽造方面優於紙幣、硬幣等傳統貨幣形式。由於交易信息由發行方直接獲取和存儲,也減少了商業銀行等機構層面存儲的數據遭受惡意攻擊或被內部人員非法篡改的風險,從而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使用數字貨幣還能夠實現可控匿名,只要發行方的隱私保護技術達到確保用户數據安全的水平,即使交易通過銀行賬户進行,也不會出現隱私信息從商業銀行等機構的系統泄露的問題。但同時,由央行集中掌握的交易信息,能夠有效支持政府以追蹤支付活動作為工具,提高查處和遏制洗錢等非法活動的能力和效率,為經濟金融總體安全作出貢獻。
當然,在數字貨幣發展的進程中,還應關注和解決好一些問題。一是數字鴻溝問題。各類數字化的服務普遍依賴智能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對於因缺少設備或不能有效理解掌握數字貨幣使用方式的人羣,如高齡老人、低收入羣體等,必須保證其繼續使用傳統支付方式的權利,保障各類人羣享有所需的金融服務。二是數字貨幣與現有電子支付、移動支付體系的銜接問題。當前我國移動支付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優勢,要用好已有的產業、技術、設施等方面基礎,從全社會負擔的成本考慮,做好銜接融合,保護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力爭保持發展優勢。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