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管理,只講常識

一流管理,只講常識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筆記俠,採訪對象:吳春波(華為公司顧問、《華為基本法》起草者之一),文:牟小姝,圖源攝圖網,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任正非懂管理嗎?半懂不懂。

這是他自己説的。

任正非多次坦言:“在時代前面,我越來越不懂技術、越來越不懂財務、半懂不懂管理。從事組織建設成了我後來的追求,如何組織起千軍萬馬,這對我來説是天大的難題。”

口口聲聲半懂不懂管理的任正非,管出了今天響噹噹的世界級企業——華為。

多年來,大家絞盡腦汁解讀華為,期望找到那些不為人知的華為的秘密。

吳春波是華為公司顧問,《華為基本法》起草者之一,當我們和所有人一樣試圖挖出不一樣的答案的時候,吳春波説:“華為真的沒有秘密。”

那華為有什麼?

兩個字:常識。對常識的探索,對常識的敬畏,對常識的堅守。

什麼是常識?

常識,就是那些被時間反覆驗證的一套規律。它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圍,構建了這個世界的運轉體系。

大自然的優勝劣汰是常識,技術的迭代是常識,人性的慾望是常識,每個行業也有自己的行業常識。

田濤、吳春波在《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書中這樣提到。

把常識推到極致就是宗教,喬布斯正是把對客户的潛在需求關注到極端,並開發到了極致的天才商人。他天生一顆敏感的心靈,故而他洞悉真理就在常識之中,而把常識推到極致就是宗教。

很顯然,讓普通的消費者轉變成產品的痴迷者,進而成為產品開發者的忠實信徒,這中間的道理就如上帝創造了人,並關愛人,人才會至死不渝地追隨上帝。

把常識推到極致就是宗教,這句話用在華為身上也恰如其分。

任正非的身上,有着對常識的執着,對教育、人才、創新的極度關注,對技術、市場、合作的深刻理解,包括對競爭對手的尊重。

這一切使得他的思想、觀點更接近事物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架構,更接近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也使其更顯力量的強大。

讓所有企業家疑惑的問題,其實早就顯而易見:企業成功的秘密,就是把常識做到極致。

一、以客户為中心,這是常識

1.面向客户而生,否則便死

在任何時代,以客户為中心,都是商業的本質。

30多年來,華為把“以客户為中心”作為極致追求,從未動搖。

《華為基本法》第八條這樣寫道:

我們的目標是以優異的產品、可靠的質量、優越的終生效能費用比和有效的服務,滿足顧客日益增長的需要。

質量是我們的自尊心。

2005年5月,華為提出了新的戰略:

為客户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華為發展的原動力;

質量好、服務好、運作成本低,優先滿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競爭力和贏利能力;

持續管理變革,實現高效的流程化運作,確保端到端的優質交付;

與友商共同發展,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當時,《華為人報》要發表一篇題目為《為客户服務是華為存在的理由》的文章。任正非審稿的時候,在“理由”二字前面加了個“唯一”。

任正非無數次地用“唯一”、“只能”這樣的話反覆定義華為“客户為中心”的價值主張,極致到華為這個肌體的每一絲細胞都“客户化”了,人、組織鏈條、業務流程、研發、產品、文化都注入了生命——面向客户而生,否則便死。

2.堅決淘汰那些眼睛盯着老闆,屁股對着客户的幹部

導向客户就是導向戰略。力出一口才能利出一孔。

任正非曾經直截了當地下指令:“你們要腦袋對着客户,屁股對着領導。不要為了迎接領導,像瘋子一樣,從上到下忙着做膠片……不要以為領導喜歡你就升官了,這樣下去我們的戰鬥力要削弱的。”

但是,依然有人犯了任正非的忌諱。

2017年,朋友圈被一篇反雞湯文章刷屏——《任正非:還過個屁年!》

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説,在華為春節前座談會上,任正非對多位主管精緻的演技和過度包裝的業績泡沫發飆了。

節前座談會,是華為的傳統。新年前,任正非都會和各個部門坐下來,聊一下這一年的感悟得失,聊聊存在的問題和明年的想法。

據説,在這場精心組織的某部門座談會上,發言主要有三類:

第一種,邀功求賞型。花90%的時間來總結業績,只有10%的內容來談一個不痛不癢的問題,然後草草結束。

第二種,指鹿為馬型。説存在的問題很嚴重,客户意見很大,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給客户提供了很多服務,客户自己都沒有事幹了,所以意見很大。

第三種,避實務虛型。“人工智能”講了好幾遍,“雲”講了好幾層,貌似已經探索到最尖端的前沿科技,但就是不講實實在在的工作做得咋樣。

忍無可忍,任正非總結的時候噴着怒火道“還過個屁年”!

有這些心思,為什麼不用在客户身上?

華為是怎麼讓以客户為中心真正落地的?

堅守四個標準:高質量、快速、低成本、服務好。

吳春波説,這四個標準彼此之間是有邏輯關係的。

對於任何企業來説,要為客户提供優質的服務,其KPI(關鍵績效指標)的核心要素永遠不外乎四點:

一是質量,消費者心中有一杆秤,偷工減料、質次價高,除非壟斷,否則客户是不會買賬的;二是要降低成本;三是優質的服務;四是快速。

這四點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不會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就產生變化。

以客户滿意度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準繩。這是華為所有部門,包括公司高層也要被考核評價的一個KPI。

現在,很多企業還在做員工滿意度調查,看員工是否滿意。從理論上講,客户滿意度與員工滿意度並不矛盾,員工滿意了,才能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從而使客户滿意。

華為為了保證客户的滿意度,從來不會做員工滿意度調查。為了保證客户滿意度調查的客觀公正,華為委託蓋洛普公司為自己做客户滿意度調查,任何華為人不可以參與。從選取樣本,到數據運轉,蓋洛普每一個季度都反饋給華為一份客户滿意度報告。

“以客户為中心的戰略,樸素至極,但華為把它做到了極致。”

我們應該相信,當企業所有的力量都對向客户、對向戰略,無論你在哪個市場,都有做到第一的機會。

中國有14億人,機會太多了。

就算是當前中美脱鈎,中國市場也足以讓中國的企業養活自己。這麼大的市場,遠沒有飽和,遠沒有到白日化競爭的狀態,依然有很多空白市場。

農夫山泉,每瓶利潤只有1毛錢,卻能創造240億的營收;海天醬油,市值能超過2個萬科……

以客户為中心,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常識,不多講了。

二、論功行賞,這是常識

1.奮鬥不需要理由

農民種地,從來不會抱怨,他堅信一個常識,種下就有收穫。不收穫,那是因為老天爺不給飯吃,但是他不會因為今年沒收穫,明年不種了。 

現在,很多人都想不勞而獲。

在這個世界上,不勞而獲的是什麼?貧窮。

天上沒餡餅,地上有陷阱。很多人都盯着天空等餡餅,最後都摔進了陷阱裏。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想縮短和別人的距離,你又是個烏龜,又想追趕兔子,沒有別的辦法,你只能比兔子多爬點。

愛因斯坦曾説:“那些成功主義者,都是業餘主義者。”

人和人的差別是由業餘時間決定的。

業餘時間,你在幹什麼? 

偉大的領導者都是激勵大師。

任正非內部講話時説,你想成為科學家,你想成為哲學家,你想成為藝術家,你就不能八小時按點下班,否則你別想當那個家。你就是要比別人付出更多。 

牛頓(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一天工作18小時;尼古拉·特斯拉(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每天只睡2小時。

為什麼要奮鬥?

第一,奮鬥是人類的普適價值觀,也當然是任何組織的普適價值觀;

第二,有夢的組織與個人必須奮鬥,夢想是奮鬥的動力來源;

第三,奮鬥是任何個人或組織改變不滿意現狀的唯一途徑;

第四,奮鬥是個人改變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體現個人價值,突破原生社會階層地位的可靠途徑;

第五,奮鬥是在競爭環境中,組織和個人不甘平庸,脱穎而出的有效途徑;

第六,奮鬥能夠實現組織與個人價值的統一,實現個人價值與組織價值的最大化和長期均衡。

“以奮鬥者為本”,是華為“力出一孔”和”利出一孔”的根基,是實現價值評價與價值分配的核心導向。

2.員工也許可以無私奮鬥,企業不可能讓奮鬥者沒有回報

亞當·斯密説: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是麪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特別關注。

員工也許可以無私奮鬥,企業不可能讓奮鬥者沒有回報。

《華為基本法》第八條這寫道:

華為主張在顧客、員工與合作者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努力探索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部動力機制。我們決不讓雷鋒吃虧,奉獻者定當得到合理的回報。

任正非一直要求不能讓“雷鋒”吃虧,堅持對事負責,而不是唯上。

只有以奮鬥者為本,讓奮鬥者不吃虧,奮鬥者才更願意與企業同行。

吳春波説,奮鬥者就是火車頭,企業必須要給火車頭加滿油。“所有的利益都來自於公司的發展,公司的發展都有我份,公司發展在我的財富上也有體現。”

員工和企業,需要建立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就是我好好幹,公司不會讓我吃虧。

想培養狼性的團隊,卻整天餵它吃草,狼也會變成羊。

現在很多企業單單要求員工奮鬥,但是卻沒有做到讓奮鬥者不吃虧。不給奮鬥者加油,不給火車頭加油,還想讓他們拉車,不可能。

華為是怎麼做到讓奮鬥者不吃虧的?

喬布斯有句名言叫“寧做海盜,不做海軍”,因為海盜是自食其力,多勞多得;海軍是靠政府撥款。華為的分配方式,就特別像“海盜”式的分配。

海盜的激勵,講究及時性,必須當時兑現,在華為,業績做得好,都是一次性獎勵,比如華為的手機業務,你必須承諾利潤,第二年公司根據你完成的利潤配置人、配置幹部、增加研發投入。

利潤也是內部交易制,新業務做得好,會給業務團隊作獎勵,但是是一次性獎勵,作為特別獎金,這個是事後決定的獎勵,不是華為的年終獎勵。

同時,也要多元化激勵,獎金只是一方面,幹得好的還有榮譽獎勵,金牌員工、明日之星,有單獨和任老闆合影的精神表彰,也有法國造幣廠定製的獎盃。

這些還不夠,華為還有員工持股,華為員工持有了接近99%的股份,股份的回報主要有兩個途徑:股票的增值、年度的分紅。

公司法規定上市最多隻能有200個個人股東,員工持股還要自己花錢買,華為有接近10萬人持股(華為公司就兩個股東,一個是任正非,一個是員工代持的工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員工持股公司。

一流管理,只講常識

華為有一套完善的“分贓”機制,這套機制有三個核心:

(1)價值創造

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以客户為中心,為客户創造價值,然後挖掘這些價值創造要素,激活要素。

(2)價值評價

評價是什麼?幹得好、幹得壞,要評一評。奮鬥者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上級指定的,而是由制度評價的。

(3)價值分配

給幹得好的人、奮鬥者多發,叫激勵,給幹得一般的人發合適的,叫回報,給那些幹得不好的少發,這就叫約束。

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終有回報。説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更好。

這套機制,吳春波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論功行賞。

這也是華為人力資源的核心——全力創造價值(功)、科學評價價值(論)、合理分配價值(賞)。

華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打造,應該是從1997年的這篇文章——《全力創造價值,科學評價價值,合理分配價值》開始的。

在這篇文章裏,吳春波提出了一個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要從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開始。

對於人力資源管理,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談:選人、育人、用人、留人。其中前兩點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華為選什麼樣的人?

校招佔很大的比例。從學校招聘的員工,學歷高、素質高,容易認同文化,對第一家用人單位有感恩的心理。但是,從學校找的人不是拿來就能用的,這要求企業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比較費時費力。

華為怎麼育人?

“訓戰結合”是華為提出來的。課堂培訓和實戰相結合。

與一些企業培訓不同的是,華為的課程都是收費的。華為的經驗是,適當的收費比不收費的課堂教授效果好很多,受訓人員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

今天,在《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綱要2.0》寫着這樣一句話:

人力資源管理是公司商業成功與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

注意,沒有之一。

華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人才,而在於其運營機制。論功行賞,就是堅硬的地盤。

三、老闆自律了,

企業文化就有了,這是常識

什麼企業文化?

在吳春波看來,企業文化就是説到做到。現在很多企業是説到了沒做好,文化在嘴上,在牆上,在手上,就是不在心上。

很多企業的文化是相互衝突的,比如有的公司,南牆上寫的是“公司利益高於一切”,北牆上寫着“以人為本”。這兩條價值準則看起來都很美,但是卻相互衝突。

更不要説那些洋洋萬言的企業文化綱領了,都是説法,從不落實,所以,有衝突也無所謂,真的執行起來,哪條順手用哪條。

企業文化怎麼來的?

一把手必須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身作則不是塑造企業文化的最好辦法,而是唯一標準。 

作為企業的一把手,自律很重要。如果你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誰還敢管你?

一把手要把自律變成你的核心價值觀,你自己要信,要感悟,要修煉。

任正非對員工説:“我承諾,只要我還飛得動,就會到艱苦地區來看你們,到戰亂、瘟疫……地區來陪你們。我若貪生怕死,如何讓你們去英勇奮鬥。”

我們也不能説華為的文化有多偉大,但是必須承認,華為的文化充滿了正面的力量,這與任正非有很大關係。

任正非到現在還沒有專門司機和專車,他説,我要有專車司機,董事長就得有,董事長有這幫公司高層EMT成員就有,EMT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官也就不平衡了,華為就變成車隊了。

是他的以身作則,帶動了周邊的人,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就是文化。反過來,如果企業家不務正業,員工也不可能艱苦奮鬥。

吳春波説:“一些企業的文化為什麼不好?是因為認同文化的人老吃虧。誰認同誰吃虧,誰還認同公司的文化,背叛變成一種潮流,誰還會在一線為客户玩命的工作。

華為考核的最終目標是不讓雷鋒吃虧,奉獻者得到合理回報,同時讓偷懶的得到懲罰。用制度培養優秀企業文化,而不是僅僅用道德和説教培養文化,相信制度的力量,相信優秀文化的力量。”

結尾

商業的本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管理做不好,企業最容易雞飛蛋打。而管理,從來不是課本里的一板一眼,而是那些最容易忽視的常識。

任正非在1998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不做曇花一現的英雄》,文章中提出了人才、資金、技術都不是華為生死攸關的問題,這些都是可以引進來的,而管理與服務是不可照搬引進的,只有依靠全體員工共同努力去確認先進的管理與服務理論,並與自身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服務與管理體系,並暢行於全公司、全流程。

做管理,先做常識。一切不談常識的管理,都是扯淡。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7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流管理,只講常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