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告訴人們,投資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力圈原則:“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對所選擇的企業進行正確評估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這個詞,你並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你只需要能夠評估在你能力圈範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圈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範圍。”
廣發新經濟基金經理邱璟旻對此深以為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做投資研究更是如此,因此,清楚地認識到自身能力圈範圍,不去越界做判斷和決策,就能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這也是巴菲特反覆教導我們的能力圈原則。”結合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研究積累,邱璟旻將主要精力聚焦在醫藥、消費、TMT等行業,通過深入研究與挖掘,尋找最優質的成長股。
基金週刊:能否簡單介紹一下你的投資理念?
邱璟旻:我把自己定義為成長股基金經理,希望能買到持續成長、成長邏輯性很強的非常優秀的公司,通過買入並持有的方式分享公司由業績驅動帶來的市值增長。巴菲特説他最大的成功就是下注美國。作為A股投資者,我的投資理念就是“下注中國”。我相信,隨着勤勞的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刻苦奮鬥,一定會湧現一批超越時代的全球性的偉大公司。因此,我將“聚焦研究,精選個股,把握長期成長”作為自己的投資座右銘。
基金週刊:你是按照什麼樣的流程或方法論選出這些公司的?
邱璟旻:我的選股標準分為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定性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出影響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主要矛盾,並且研究與此相關的核心變量,選出雪道長(好賽道)且濕(競爭力突出)的標的。如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即使看上去賽道很好,雪道很長,但雪球滾到一半就掉下去,也無法獲得好的回報。但是,我想強調的是,沒有完美的公司,最後的決策都是相互比較的結果。
從定量的角度分析,主要工作是判斷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質量和盈利速度。盈利能力主要研究上市公司毛利率、ROE、人均創收等;盈利質量主要是對企業現金流、研發支出、應收/預收賬款等財務指標進行分析,判斷公司的商業模式、競爭壁壘以及經營的可持續性;盈利速度則主要關注收入/利潤YOY、商譽等,以此評估要研究公司的收入和利潤複合增速。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股東利益要一致,不然作為外部中小股東,很有可能遇到利益漏出的問題。
基金週刊:你的組合重點配置哪些品種?具有哪些共性特徵?
邱璟旻:我管理的基金組合持倉相對集中,持倉股票為40只左右,每個公司都是深入研究過的,上下游產業鏈都瞭解得非常清楚才會買。經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主要看好兩類公司:第一類是穩定成長類,第二類是快速成長類。穩定成長類是市場公認的白馬龍頭企業,業績增長確定性很強,也是大家公認的好公司。快速成長類屬於行業龍頭之一,但還完全沒有證明自己是最優質、最牛的公司,我研究它主要是看它有沒有潛力成為穩定成長類公司,體現在財務報表層面就是收入穩定增長,利潤率提升,帶來業績的快速增長,之後進入穩定成長類公司的序列中,買這一類公司主要是判斷收入持續增長的確定性和利潤率拐點何時到來。
基金週刊:你的組合重點聚焦哪些行業,為什麼?
邱璟旻:我是一位偏自下而上選股的選手,主要通過個股研究來挖掘阿爾法收益。從過往5年的持倉看,我的組合主要聚焦消費、醫藥和TMT等方向。之所以選擇聚焦上述幾個行業,主要是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這些行業的長期成長空間廣闊,它們的商業模式比較好、行業景氣度比較高、增長的確定性比較強、受宏觀經濟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小,符合好賽道競爭力突出的特徵。二是基於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研究積累,在擔任基金經理前,我有6年行業研究經驗,深度覆蓋的行業包括醫藥、地產、化工等。管理基金的這5年,我將主要精力聚焦在醫藥、消費、TMT等行業,通過上述的方法深入研究與挖掘,尋找最優質的成長股。事實證明,在自己能力圈範圍內去做決策,成功的概率會比較高。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