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大跌究竟是什麼原因?後市如何走?

週五大跌究竟是什麼原因?後市如何走?

中國股市在週五迎來真的“黑色星期五”,三大指數出人意料的出現大幅下跌,上證指數一頭栽下去,砸到3200點以下。為什麼市場對這次大跌顯得有點措手不及?不是A股從來沒有出現這樣單日的跌幅,其實比這個跌幅大的時候有很多。主要是週四走出一個漂亮的“V”,週五卻不回頭的大跌,週四買進去的資金是傻子?很多事情不是因為他表現什麼樣子讓人不可理解,而它發生的背後的原因,着實讓很多人摸不着頭腦,所以在開頭我用了“出人意料”這個詞。

事情既然發生,肯定就有它的發生的理由,那我們就要去找找這個原因,再來思考我們下一步的投資決策。當然,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或許是這次下跌的導火索,畢竟大家還是擔心中美進一步脱鈎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畢竟全球化了這麼多年,大家還是拴在一根繩子上的,一損俱損,只是誰的損失大的問題。這個事情,作為投資者靜觀其變吧,想多了也沒有用。

那我們回到市場本身來看。A股今年的上漲在目前為止還是依賴於分母驅動的,這個我在之前的文章《牛市來沒來,要看邏輯》這篇文章有系統闡述過。所謂的分母驅動就是靠流動性驅動的,靠低成本的資金驅動的。這個是可以印證的,一是疫情導致全球新一輪的“放水”,我們一樣,LPR在今年也是下降了不少。從股市資金面來看,今年的主要增量資金來源於公募基金和融資買入,前段時間幾百億的公募基金一發行就秒光,而融資水平也處於歷史相對高位的水平。

從股票價格層面上講,作為投資者,一定要理性看待,即便再好的東西,價格太高,投資價值很有限,或者説只有投機的價值。我仔細思考了一下這輪上漲的股票類型,主要近期炒的火熱的科技股、醫藥股、消費股。有些科技股具有一定想象空間,給予一定的溢價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代表大多數科技股能夠享受這樣的溢價。而醫藥股和消費股,本來一直都是發展很平穩的行業,其估值水平會遵循一個合理的PE區間,但是近年這個兩個板塊由於受到疫情的刺激,漲的翻天地覆,有些股票的估值明顯缺乏合理性和歷史的一慣性。比如醫藥股這個板塊,做創新藥的公司,市場給予一定的估值溢價可以理解,這個投資邏輯如同高科技行業,但是有些做化學仿製藥和中藥的,今年的市場也給出歷史高位的估值水平,我只能説非理性與瘋狂是一件不需要去理解的東西。所以説,這幾個板塊存在明顯的資產價格泡沫,市場會不會在近期想要糾偏?

反過來,我們再看看諸如大金融、地產、家電、高速公路、服裝等相對傳統行業,我觀察了一下我自選股裏這些股票,他們的從年初(2020年1月1日)至今居然大多都是下跌的,而且有些下跌10%以上,這個似乎與大家想象中的牛市不一樣,真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問問自己,難道這些行業賺的錢不是錢?多問幾句自己,頭腦自然就冷靜了,選擇也就冷靜了。

對於週五的大跌,不管是流動性的問題,還是市場自發的糾偏,這個還需要進一步確認。至於後市怎麼走,以及我們要採取何種策略,需要進一步深度思考。

資金驅動的上漲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一是是否有持續的增量資金流入。如果吸引不到持續的增量資金流入,在上攻某一點位(比如説上證3500點)的時候,屢屢無法攻佔的話,就會出現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情況。這個時候,原來的增量資金就有可能成為要出逃的資金,比較公募是需要淨值吸引客户購買的,而融資買入是有成本,持續下跌就可能引發融資盤賣出。所以,現在是一個敏感點。接下來的增量資金來源哪裏?保險資金,銀行子理財公司?

另外,由分母驅動會不會轉化為分子驅動,或者説分子分母共同驅動?這個關鍵的時間點是第三季度的中國的經濟數據和疫情的變化情況。如果第三季度國內的經濟數據進一步好轉,疫情控制一如既往的好,基本上可以確認上市公司利潤增長向上的拐點已經形成。從目前來看,這個方面似乎可以更樂觀,經濟的復甦似乎是顯而易見的,而國內疫情的控制一直比較有序且疫苗方面也是好消息頻傳。

總之,現在是一個相對敏感的時間點。如果你更傾向於樂觀一點,可以適當考慮建倉或是加倉一些滯漲優質公司的股票;如果你比較謹慎,繼續觀望一段時間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選擇持有優質資產,把時間放長遠一些,穿越牛熊。

【來源:金融視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1 字。

轉載請註明: 週五大跌究竟是什麼原因?後市如何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