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破產“魔咒”又來了!這次是煉油業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財經

關停、虧損、拋售:今年的煉油業極不平靜

煉廠   關停   行業整合

共1816字|建議閲讀時間4分鐘

文 | 江南

繼油氣生產商鉅額虧損、油服企業大規模破產後,這次油氣行業的黑天鵝也終於影響到了下游煉化行業。

近月來,全球多地陸續出現了煉廠“關停潮”,不少煉油商選擇暫時甚至永久關閉一些煉油廠,以應對需求下滑、利潤減少而帶來的挑戰。

而長遠來看,此次大規模關停或許也將成為全球煉油行業格局大調整的一次新的開端。

全球多地煉廠被關停

如今,全球煉油行業正面臨着空前嚴峻的挑戰,不少煉油商紛紛被迫關閉煉廠。

10月12日,日本最大煉油商新日本石油公司(Eneos)表示,上月末,他們已經按計劃永久關閉了位於大阪煉油廠的11.5萬桶/天的原油蒸餾裝置。而就在這一動向的前兩天,他們還暫時性關閉了另外兩處相關裝置,計劃年底左右重新運行。

實際上,在今年,這種程度的關停煉廠幾乎已經是煉油行業的常態了。

兩個月前,美國的最大煉油商馬拉松石油公司提出,計劃永久關閉位於美國加州馬丁內斯和新墨西哥州蓋洛普的兩座小型煉油廠。

緊接着,殼牌石油公司也永久關閉了其位於菲律賓的一家日產能為11萬桶的煉廠,而這是菲律賓僅有的兩家煉廠之一。

實際上,從今年3月份開始,受大環境影響,煉油行業逐漸承壓,全球多地已經有不少煉廠通過暫時關閉來緩解運營的壓力。

此外,國際石油公司也開始拋售下游的煉油資產、暫停手中的煉油項目或減少煉油產能。

7月份,殼牌石油公司表示正在考慮出售一座日產能為24萬桶的煉廠,道達爾出售位於英格蘭的一座煉廠,而巴西國油也在數月前表示計劃在年底前出售部分煉廠。

在煉油產能方面,雖然全球煉廠的開工率比數月前有所提升,但在市場需求和煉廠利潤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不少煉廠仍然缺乏開工的動力。

據IEA預測,今年全球煉油產能或將縮減640萬桶/天,這種惡劣的情況甚至有可能持續到未來兩至三年。

另一權威預測機構伍德麥肯茲也給出了相似的説法,他們預計,今年煉油行業整體收入將驟降至400億美元,遠低於2018年的1300億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今年全球煉化行業無疑將面臨一次空前的考驗。

煉油行業大整合

顯然,今年這一場突如其來的行業動盪與大環境密切相關。

受疫情影響,全球大部分地區採取限制出行的措施,這導致全球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燃料需求鋭減,此前有機構指出,今年全球的燃料需求將減少約30%。

除了一夜之間突然消失的市場需求,煉油商還要面對利潤暴跌帶來的挑戰。

IEA早前統計數據顯示,受需求暴跌影響,全球不少地區煉油業的利潤曾一度降至負值。

而統觀全年情況預計,今年全球煉油行業的毛利潤將降至1.40美元/桶,創下本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根據標普此前的公開數據顯示,往年煉油商的淨利潤約為每桶10美元。

這也正是導致近期大批煉廠關停的直接原因,一來用以抵禦風險,二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行業的反彈。

瑞士銀行分析師在7月時曾指出,為了恢復煉油行業的盈利能力,各國不得不永久關閉一些煉油廠,假如能夠在2021年底前從全球市場撤出近300萬桶/天的煉油產能(約佔全球總量的3%),煉油行業的利潤才能得以緩慢恢復。

這樣看來,導致此次煉廠大規模關閉的,除了大環境本身的影響之外,還有煉油行業自身的發展境遇有關。

實際上,在疫情爆發之前,全球煉油行業就已經走到了轉型調整的重要關口,尤其是產能過剩、利潤低迷,早就嚴重影響着行業的發展。

在此次關閉的煉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歐美的傳統煉廠,而這些高耗能、高成本、低產出的煉廠已然不能夠適應當下行業發展的要求,未來面臨的路徑只有關停或轉型。

根據伍德麥肯茲的數據顯示,2022~2023年,歐洲將有140萬桶/日左右的煉油產能面臨停產風險,約佔其總產能的9%。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亞太地區近幾年快速崛起的一批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尤其是中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的崛起,給他們帶來了劇烈的衝擊。

另一方面,隨着歐洲等地區減碳措施的推行,燃油車禁售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這也從源頭上減少了人們對燃油產品的需求。如今,不少煉廠正在從生產石化產品向生產可再生能源轉變。

對比全球各個主要地區,中國的煉廠如今顯得有些一枝獨秀,甚至有可能成為今年最大的贏家。

IEA此前表示,今年二季度,中國煉油廠開工率明顯上升,6月份煉油加工量創歷史新高。預計中國將是今年世界上唯一一個原油加工能力同比大幅增長的國家。

縱觀全球煉油行業,在眾多因素的衝擊下,行業整合淘汰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只有推陳出新,才能推動行業邁向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