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社2月2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民營煉油企業如何顛覆石油市場 自從中國政府在2015年允許獨立煉油商進口原油以來,後者就推動了全球石油市場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幫助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進口國。在中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實現反彈後,這些民營加工企業支撐了2020年石油市場的復甦,一時購買大量廉價石油,以至於等待卸載數百萬桶石油的油輪在中國沿海擠成一團。
這一切始於哪裏?上世紀60年代,中國民營煉油產業在山東省奠定基礎。中國允許當地政府建廠以加工從勝利油田管道中泄漏的原油。這些簡陋的小煉油廠最初被稱為“茶壺”,但經過多年發展,該行業如今已涵蓋遼寧、浙江等省區的更大更先進的煉油廠。
它們進口的原油來自哪裏?距離中國較近的俄羅斯石油最早成為民營煉油廠的“寵兒”,這也推動俄羅斯在2016年取代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如今供應國名單已擴大到安哥拉、巴西、阿曼、委內瑞拉、挪威等。
它們與國企巨頭相比如何?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國企仍然佔據中國煉油產業的主要份額,2020年約佔2/3。但新湧現出來的獨立煉油企業多年來正在逐漸蠶食國企的市場份額。他們絕大多數仍集中在山東且仍被稱為“茶壺”。最小的工廠日煉油能力僅1萬桶,但去年它們的日加工總量達到316萬桶,與日本或韓國不相上下。(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