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1月14日,亞太藥業發佈業績預告稱,2020年度公司可實現扭虧為盈,預計歸母淨利潤達2000萬元至3000萬元,隨後該股連續收穫2個一字漲停板;同日,另一上市藥企聖濟堂也發佈了業績扭虧公告,在近2個交易日中該股累計漲幅達10.93%……
記者注意到,包括前述兩個順利扭虧的企業在內,還有數十家藥企為了保殼,在年底做出了“苦苦掙扎”得舉動。為了美化業績,一些公司選擇轉讓子公司股權,一些公司轉賣專利,甚至還有公司用房屋拆遷補償款賭上了虧損的漏洞。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當前共11家上市藥企宣佈稱2020年度可實現扭虧。其中,譽衡藥業、亞太藥業於2019年度曾鉅虧超20億元。
對於“逆風翻盤”,亞太藥業在公告中解釋稱,係獲得1.78億元房屋拆遷補償款所致;譽衡藥業則是通過出售子公司股權,獲得超6億元的收入。此外,在前述11家扭虧的企業中,覽海醫療、聖濟堂、冠昊生物也均在2020年度轉賣了部分資產,僅美康生物一家公司的扭虧是因經營情況較2019年發生較大改善所致。
記者注意到,2020年度不少藥企都曾轉賣資產,如新華醫療擬公開轉讓子公司70%的股權,哈藥股份作價1310萬元轉讓旗下房產,信立泰轉讓多款產品的相關權益……而對於轉賣資產的原因,大多都是盤活資產、聚焦主業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受行業政策影響,確實有部分企業需要通過出售資產的方式,調整業務結構。但也存在部分企業因主業不濟,需要依靠轉賣資產,甚至是政府補助從而實現所謂的業績增長或盈利。
對此,深圳市國亙財務諮詢有限公司合夥人王耀武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公司主營業務沒有發生大的變動下,公司往往是通過轉賣資產粉飾業績,例如處置子公司股權、房屋、土地等。這一類的收入屬於非經常性損益,不具備持續性,僅能解決公司的燃眉之急。如果上市公司一直依靠非經常性損益‘掙扎’,尤其不停地變賣資產時,説明公司很可能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投資者尤其需要當心。”
王耀武進一步指出,“上述這些被轉賣的資產,往往都是非流動資產,一般只能找到關聯方來接盤。而關聯交易大多都不是市場行為,可能會存在比較明顯的利益輸送。”
財經評論員趙歡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補充道,“一直以來,上市公司為了扭虧、不被戴帽或者不退市,通過甩賣資產、資產重組等行為實現短時間的大額盈利。但治標不治本,沒有優化、改善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反而破壞了市場公平,導致市場中不成熟的投資者很難判斷上市公司的好壞,損害了廣大投資者利益。對於這類行為,監管層需出台政策嚴管,促使企業做好經營、健康發展。”
去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佈了退市新規。其中,新增了“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根據新規,連續兩年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收低於1億元的上市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
經《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在退市新規下,僅覽海醫療或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19年度,該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1.75億元,實現扣非後歸母淨利潤-1.91億元。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其僅實現3800.05萬元的營收,且歸母淨利潤及扣非後淨利潤仍為負值。
儘管該公司於1月13日發佈了業績預盈公告,稱2020年度將實現歸母淨利潤7000萬元至1億元,但扭虧是因其出售子公司上海禾風醫院51%股權所致。扣除該項非經常性損益後,覽海醫療的扣非後淨利潤預計為-1.27億元至-1.57億元。
上海地區一私募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退市新規下,那些長期主業不佳、持續依靠政府補貼或出售資產保殼的上市公司,不能夠再打“擦邊球”。反之,主業正常但尚未開始盈利的科技型企業,或因行業週期原因暫時虧損的企業將不會再面臨股票退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