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萬億大資管變革箭在弦上,避免剛性整改“一刀切”

90萬億大資管變革箭在弦上,避免剛性整改“一刀切”

公開數據顯示,到今年一季度末,我國開放式公募基金的規模在全球排名已上升到第5位。基於瑞士信貸發佈的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家庭財富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在全球財富中的佔比將從2018年的16%上升到2023年的19%。

2020年,中國資管市場對外開放姿態愈發明確,首家外資理財公司也獲批成立,中外資管機構合作消息頻出。在資管變革和市場不確定性增加、低利率時代到來的局勢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大咖們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資管新規延期:

避免剛性整改“一刀切”的不利影響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消息稱,按既有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資管新規的過渡期比此前延長了一整年,對於規模90萬億的大資管市場來説,不可謂不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認為,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是中央關於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平衡關係的體現,也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舉措。

“我們還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達成一致。”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局長陶玲説,在整改過程中發現,新產品發行續接老資產的能力有限,存量非標資產規模較大,面臨處置困難。

當前,疫情加大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金融機構落實資管新規面臨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雙重約束。延長過渡期並不是改變資管新規的原則和標準,而是降低金融機構整改壓力,減輕對金融市場衝擊,穩定實體經濟融資,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造成信用過快收縮。

資管市場潛力巨大

未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處置“困境資產”

肖鋼説,我國資管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打造優秀的、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最重要的是確定機構的戰略定位、投資理念和企業文化,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

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屠光紹認為,能把困境資產變活才是資管機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屠光紹將金融描述為“供水、引水、排水”,他表示,過去對“排水”重視不夠。“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我們不斷做大增量,銀行貸款規模不斷增長,使得不良比例上不去,因為分母很大。現在水落石出,最終還是要增加排水功能,這才是重要的!”屠光紹説,我們對於困境資產的處置和管理能力可能更具有挑戰性,發現好企業和好產業是資管業有能力的表現,但是去處置困境資產,特別把困境資產變活、變好才是核心競爭能力。

銀行視角看問題:

非標資產已不是主要問題

此外,站在銀行系視角來看,工銀理財董事長顧建綱坦言,目前,對於銀行來説,非標資產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但存量資產當中的標準化、資產的處置安排則需要監管的高度重視。

顧建綱表示,目前存量資產當中全行業大概有15萬億債券,“兩年後假如利率再回到4.0%以上,怎麼轉?怎麼改?”

因此,他建議監管部門對以持有到期為目的的債券成本法估值的規則,包括非標轉標等部分監管細則給予靈活的處置和安排,更好的打通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的高效路徑。

理財子公司“橫空出世”

未來可期

一年前,銀行理財子公司“橫空出世”,與基金、券商、信託、保險等各類資管機構同台較量,雖是“大象起舞”,但其具備天然資金歸攏等優勢,也不容小視。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加速入場,也積極增配權益類產品。

在2020中國資產管理年會上,多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談到當前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固定收益產品過去一直是銀行資管的主項。然而,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淨值浮虧情況,如何引導客户“打破剛性兑付”理念是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產品公示信息顯示,目前包括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和中郵理財在內的4家理財子公司和基金公司成立了10只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其中,有4只為純權益類投資產品。

但多位業內人士此前指出,在權益類投資領域,無論是從投資者接受程度還是銀行自身的投資能力來看,銀行理財佈局權益市場可謂任重道遠。

在會上,多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也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並非單打獨鬥,正在與相關機構積極合作,也得到了顯著的成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2 字。

轉載請註明: 90萬億大資管變革箭在弦上,避免剛性整改“一刀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