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資本市場縱橫捭闔,風光無限的泛海集團,因近期資產重組、武漢資產被強制執行等問題頻頻受阻後,公司披露了2021年業績虧損的預告。
1月28日晚間,泛海控股發佈了2021年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1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虧損為78億-98億,較上年同期虧損程度有所增加。每股虧損1.732元-2.1169元。
關於2021年年度業績重大虧損的情況,公司解釋稱,因境外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及疫情影響,公司預計境外項目未來可回收金額減少,故而對美國地產項目及印度尼西亞電廠計提了減值準備,影響了公司利潤。
無獨有偶,因計提減值影響公司利潤的還有控股子公司民生信託有限公司。泛海表示,出於對個別風險項目情況的考量,計提了公允價值損失和減值準備。以上因素均導致了公司2021年業績虧損。
實際上,自泛海集團2018年出現首次虧損後,曾在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然而好景不長,公司又在2020年重新回到了虧損40.75億元的狀態。連年虧損,與其説泛海公司在“掙扎”,倒不妨説是公司在“還債”。
盤點泛海公司的主營業務,房地產、金融和海外併購,均帶有“時代紅利”的色彩。當監管層出手,風光不再,早期增長過快的債務和沒能跟上債務增長步伐的盈利能力,均成為泛海危機爆發的導火索。從財報來看,2013年到2016年,泛海控股的帶息債務增長了3.65倍,收入增長了3.15倍。2017年更是面臨嚴峻的償債能力考驗,彼時賬面現金等價物無法覆蓋一年內到期的帶息債務,缺口高達342億元,有息負債困局使公司出現了階段性現金流緊張的情況。
泛海控股在2021年9月末再次擴大了資金缺口,現金等價物與一年內到期債務之間的差額高達369.24億元,是2020年末的近兩倍,也高於2017年末的最高值342.16億元。
雖然泛海公司的淨利率從2013年19.86%增長到2019年47.15%,呈良好態勢;但真正反映出企業經營狀況的扣非淨利率卻始終在下滑,2019年僅達到了3.94%。這也意味着,公司的非經常損益一直在為主營業務“填坑”,直到2020年公司非經常損益業務坍塌,泛海需要不斷處置對外投資產生的損失。沒了輸血源,泛海問題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泛海公司發佈業績預告的前一天,公司還發布了關於民生證券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告。
這次資產重組早在2021年已初現端倪。2021年8月4日,公司披露了《關於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的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公司對民生證券持股比例下降,且公司在其董事會中的席位已低於半數,不能繼續控制其董事會相關決策,決定不再將民生證券納入公司合併財務報表的合併範圍。
這波操作構成證監會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公司理應儘快披露履行義務。然而泛海公司卻悄無聲息的在2021年三季報取消了民生證券的並表,直到2021年12月10日才披露《重大資產不再納入合併範圍報告書(草案)》,2022年1月26日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上述事項。為此,1月28日晚上,泛海控股收到了證監會的監管函。
而泛海公司的創始人盧志強,被稱為“大佬背後的大佬”,盧志強目前持有泛海控股17.3%的股權。
截至2022年1月28日,泛海控股股價持續低迷,收盤價為1.81元/股,較上一日漲2.84%,市值為94.05億。
作者丨市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