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虧損後首次盈利“瘦身”引戰的中國華融如何加速前行

在經歷2020年的千億虧損後,中國華融2021年業績報交出了經營業績扭虧為盈的“答卷”。3月29日,中國華融發佈2021年度業績公告,報告期內,歸母淨利扭虧為盈,實現歸屬於股東淨利潤3.79億元。披露業績數據的同時,中國華融還召開了業績發佈會對經營情況進行説明,並對剝離非主營業務的進展以及如何聚焦不良資產主責主業等問題進行回應。

千億虧損後首次盈利“瘦身”引戰的中國華融如何加速前行

加速化險“瘦身” 淨利扭虧為盈

在前期發佈正面盈利預告後,3月29日,中國華融正式披露了2021年度業績。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收入總額930.67億元,同比增長23.4%;實現歸屬於股東淨利潤3.79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為1029.03億元。

對於2021年歸母淨利潤扭虧為盈的原因,中國華融此前在正面盈利預告中提到,一方面是不良債權資產業務主動調整經營策略,加大資產盤活和現金回收,繼續保持了穩定的收入貢獻。另一方面,2021年無過多存量風險資產對經營業績造成重大影響。

不過,在業績實現扭虧為盈的同時,中國華融資產總額與負債總額卻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末,中國華融資產總額為1.57萬億元,同比減少4.4%;負債總額為1.46萬億元,同比減少7.2%。其中,不良債權資產為2923.54億元,相較於上年同期減少17.2%;不良債權資產為280.7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7.7%。

在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看來,中國華融2021年資產、負債下降的原因是剝離了非主業,對公司資產進行了“瘦身”。同時,通過非公開發行內資股股份及非公開發行H股股份引入戰略及財務投資者補充了公司核心一級資本,達到負債下降顯著高於資產下降水平的目標,顯示出華融資產質量在持續改善中。

為迴歸不良資產主業,2021年中國華融加速對旗下非主業資產轉讓,先後發佈公告擬轉讓華融交易中心、華融消費金融、華融證券、華融湘江銀行、華融金融租賃、華融融達期貨、華融晉商等股權,並擬通過“債轉股+股權轉讓”方式對華融信託股權進行重組。

對於資產轉讓的進展情況,在業績發佈會上,中國華融總裁梁強介紹,2021年中國華融有序推進集團瘦身,金融子公司股權轉讓進度加快,華融交易中心完成了工商變更登記,華融消費金融及華融證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其他5家持牌金融子公司股權轉讓工作也正在有序推進中。“下一步在機構進一步的清理瘦身之後,我們留下來的主業全部都是不良資產的經營主業。”梁強説道。

對於金融牌照子公司控股權轉讓後資本回收的用途,梁強提到,金融牌照子公司控股權轉讓後的資本回收將集中用於不良資產履約,保持穩健的投放,做好存量資產的回收盤活。在實現主業規模適度穩定的基礎上,深化調整區域產品客户結構,着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業績表現。

推動破產重整成為新增長點

加速“出清”非主業業務的同時,中國華融正在聚焦不良資產主業的經營發展。從2021年的業績分佈來看,不良資產經營分部對中國華融貢獻較大。2021年中國華融不良資產經營分部實現收入總額517.47億元,較上年減少14.3%;實現税前利潤72.06億元,較上年增長135.4%。其中,收購處置類業務已實現收入83.96億元,較上年增長1.8%;債轉股業務實現收入68.61億元,較上年增長140.7%。

2022年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華融在做精做強主業上有哪些具體規劃?梁強表示,中國華融將從三方面聚焦主業發展。一是要做精做細處置業務,收購主動化提升價值挖掘能力、關注不良資產“新藍海”市場,處置多元化線上線下相結合、加大資產推進力度,管理精細化要全面深入地摸清資產狀況、逐户制定處置經營策略。二是要做強做新重組業務,優化產品結構,不斷增強問題資產處置、問題項目盤活、問題企業重組、危機機構救助四大業務功能,推動破產重整業務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優化行業結構加快涉房業務轉型調整和非房行業拓展。三是要做穩做優股權業務,優化資源配置、支持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挖掘市場機遇參與市場化債轉股特殊機遇投資、企業併購重組和破產重整中的投資機會,挖掘有價值增長潛力的資產。

近期,中國東方、長城資產先後獲批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人民幣100億元金融債券,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重點房地產企業優質項目的風險化解及處置等。對於中國華融在房地產領域的佈局,中國華融總裁助理高敢表示,該公司將發揮不良資產處置盤活的核心功能,以存量涉房不良資產為基礎,優質項目的併購重組為方向進行佈局。另一方面,將圍繞自身和所屬區域的存量,房企上下游聯合產業鏈的戰略客户開展併購重組,通過綜合施策重點參與保交樓、爛尾樓盤活,“非居改保”等宏觀政策支持鼓勵與社會民生相關的業務。

廖鶴凱認為,房地產領域一直是四大AMC的重點業務,特別是在當下的房地產市場環境下,收購不良資產業務中很大比例會是房地產及其相關資產。除了傳統的資產處置模式,資產證券化、房地產併購融資和風險化解債券等模式也層出不窮,通過投行化綜合手段在行業低谷期擴大業務成效,為未來業績成長做準備。

第一大股東將變更為中信集團

2021年12月30日,中國華融完成了引戰增資,共發行內資股392.16億股、H股19.61億股,總規模411.77億股,募集資金420億元。引戰完成後,財政部仍是中國華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約為27.76%;中信集團、中保融信基金則躋身為第二、三大股東,持股分別達到23.46%和18.08%。

在3月29日披露業績報告的同時,中國華融還發布股東權益變動的公告宣佈,股東財政部擬將其持有的該公司24.07億股內資股(佔已發行總股份3%)向中信集團增資。公告顯示,財政部擬轉讓中國華融部分內資股主要是為了優化國有金融資本佈局。本次權益變動前,財政部持有中國華融222.77億股,佔已發行總股份的27.76%,中信集團持有188.24億股,佔已發行總股份的23.46%。本次權益變動後,財政部持股比例降至24.76%;中信集團持股比例升至26.46%,成為第一大股東。

對於中信集團入股中國華融以及擬成為第一大股東後對中國華融的影響?梁強表示,中信集團在入股中國華融之前,雙方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已經有廣泛深入的合作,後續合作總體而言前景廣闊、未來可期。中國華融“瘦身”後,尤其是轉讓金融牌照子公司完成之後,公司主業將更加突出、精力將更加聚焦,圍繞問題資產、困境企業、危機救助、風險化解等功能優勢和專業特長,將和中信集團的各板塊、各機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和協同性,共同致力於為客户提供一攬子的綜合性全方位的應用解決方案。

“中信集團成為中國華融第一大股東對雙方都有利好。”廖鶴凱表示,在這個節點獲得一張全國AMC牌照對中信集團的利好或許更大一點,對華融來説也是可以更好地獲取和整合資源、強化管理水平、提升協同效應,多牌照聯動進一步穩固行業頭部位置。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2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億虧損後首次盈利“瘦身”引戰的中國華融如何加速前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