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北交所新股調發行底價?接近監管人士、從業人員這樣説
近日,北交所連續出現準新股發行價調至每股淨資產附近的情況,引業內關注。
1月11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處瞭解到,北交所新股調整發行底價到每股淨資產水平,主要是為了增大新股發行詢價的空間,讓市場化博弈更加充分,從而完善北交所市場新股的估值定價機制。
“發行底價不等於最終發行價,北交所擬上市企業在實際發行中,也不會以每股淨資產水平來定價發行,企業將根據公開發行時自身業績實際情況和一二級市場情緒,通過詢價發行來確定合理發行價。”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解釋道。
發行底價最高下調75.43%
多家擬赴北交所上市企業調整發行方案
近一個月來,多家擬赴北交所上市的企業紛紛調整發行方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科志股份、馳誠股份、峆一藥業、樂創技術等十餘家企業發佈了調整北交所上市方案的公告。
2022年12月29日,科志股份公告稱,根據市場和公司實際情況,擬對申請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北交所上市方案的相關內容進行調整,發行股票數量、發行底價以及募集金額總額及用途均發生變化,其中,發行底價由16.12元/股調整為不低於10.24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由5.03億元調整為3.61億元。
同期,甚至有準新股將發行底價對標每股淨資產。據統計,已有歐福蛋業、田野股份、百甲科技、保麗潔、利爾達、新贛江等6家企業將發行底價調低至每股淨資產。
其中,利爾達調整發行底價由7元/股至1.72元/股,降幅達75%;保麗潔日前發佈公告將發行底價從10.01元/股調降至5.79元/股,後者恰為其2021年每股淨資產。此前,保麗潔已在上會前、過會後兩度調整發行底價。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下半年,北交所就出現了新股調整發行底價的現象。2022年9月,辰光醫療在過會後結合證券市場和公司實際情況,宣佈將發行底價由10元/股調整為6元/股,下調幅度為40%。
據瞭解,底價發行制度源於新三板精選層。彼時,發行底價制度的設置主要是為避免發行價格過低,損害新三板期間通過交易或定增進場的老股東利益。如最終確定的發行價格低於發行底價,應當中止發行。伴隨着北交所的開市營業,底價發行制度也從精選層平移至北交所。
而底價發行制度在北交所施行的過程中引發了部分爭議。
渤海證券新三板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可亮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介紹,根據規定,發行底價是在企業申報之前確定,但從申報到真正發行至少還有半年時間,在這一段時間中,可能宏觀社會經濟情況、二級市場以及企業自身的經營情況會發生一些變化,導致企業最初的底價設置過高,所以前期也出現了一些下調發行底價的現象。
如何理解準新股發行底價的下調?
接近監管層人士:增大新股發行詢價的空間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公告發現,出於證券市場的情況和維護股價穩定需要是上述公司發佈公告調整發行股票數量、發行底價、募資總額及用途的主要原因。
張可亮指出,“在後續的實踐中,可以發現提前設置發行底價並不是很合理。比如,部分企業或券商為了不再去調整發行底價,避免長達半年時間的外部條件變化引起的不確定性,將發行底價設為每股淨資產價格,目前來看是一個折中的做法。”
如何理解北交所擬上市企業調整發行底價的行為?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準新股發行底價調整有助於防止破發,讓北交所二級市場擁有更大的獲利空間,有助於增強新股發行價格的公允性和估值定價機制的有效性。
1月11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處瞭解到,北交所新股調整發行底價到每股淨資產水平,主要是為了增大新股發行詢價的空間,讓市場化博弈更加充分,從而完善北交所市場新股的估值定價機制。
北交所資深專家、力量資本總經理朱為繹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交所創造性地將發行底價調整為淨資產,核心邏輯是淡化發行底價對新三板市場價格以及北交所發行價的影響。
“按法律規定,需要設定底價,但是為了避免底價對市場的影響,那就將底價定為淨資產,事實上北交所上市公司應按照公司的價值進行合理定價。”朱為繹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強調,發行底價絕不是發行價。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解釋道,發行底價不等於最終發行價,北交所擬上市企業在實際發行中,也不會以每股淨資產水平來定價發行,企業將根據公開發行時自身業績實際情況和一二級市場情緒,通過詢價發行來確定合理發行價。
“我專門致電近期調整底價的北交所擬上市公司,他説他們的發行價格基本上與投資者溝通好了,不可能按照底價發行。”朱為繹稱。
他建議,從長遠看,還應進一步改革北交所的發行底價制度。
張可亮也強調,發行底價不是最終的發行價格,也不具有參考性,投資者還是要針對企業的基本面及所處行業估值情況進行認真分析判斷。“不要被髮行底價下調所誤導,淡化看待發行底價內容。”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黃鑫宇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