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些長期業績差、讓投資者虧錢的產品仍然向投資者收取鉅額管理費,費率甚至顯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是否合理?
本“投資者虧錢,基金公司賺錢”系列,將重點研究類似問題。本篇是上投摩根基金旗下產品2022年二季報財報研究的首篇。後續研究將透視更多產品的核心數據。
上投摩根旗下產品二季報已經披露完畢,本文結合財報數據,透視“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這隻產品。
牛市高位火爆限購發行 15年累計虧損超百億元
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是一隻QDII普通股票型基金,成立於2007年10月。
作為首隻提出以亞太市場為投資目標區域的股票型投資基金,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曾創下首日認購規模突破千億元的歷史記錄。基金最終配售比為25.8%,有效淨認購金額約295.69億元。但截至2022年6月末,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以101.51億元的累計虧損成為四隻首批出海的基金系QDII中的“墊底”產品。
根據該產品歷史走勢圖,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淨值自發行起就一路震盪下跌。2008年末,基金跌破0.4元關口,以0.383元的單位淨值進入“三毛”基金行列。此後,基金表現雖有所回暖,但受創立時高位建倉因素的影響,該基金淨值多年在0.6元附近徘徊。
最新二季報顯示,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2022年第二季度虧損約1.51億元,上半年合計虧損約3.45億元。
截至2022年8月3日,基金單位淨值僅為0.8398元。此外,過去的近十五年間,基金從未分過紅,這意味着成立時認購的投資者,若期間沒有申贖持有至今,虧損仍超過一成。
投資者“割肉”離場
基金虧損的情況下,大部分投資者選擇“割肉”離場。
數據顯示,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從2008年開始持續遭遇淨贖回。其中,2010年、2014年、2015年為贖回高峯期,分別淨贖回30.46億份、38.57億份以及52.51億份。
觀察該產品成立以來的日均單位淨值,大部分年份均低於1元,這意味着最初申購該產品的投資者無論持有至今還是在期間贖回,大概率面臨虧損。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基金的規模,已經從最初的近300億元,跌落至25.43億元左右,規模縮水超九成。
成立15年,累計收取管理費超23億元
儘管產品長期業績表現不佳,上投摩根基金每年仍然能夠收到相當金額的管理費。年報顯示,2021年上投摩根基金作為基金管理人從該產品獲得的報酬約6462.44萬元。根據費率計算,2022年也仍獲得數千萬元管理費。
統計顯示,2007年至2021年的15年間,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獲取管理費合計約23.44億元。
管理年費高達1.80%,是否合理?
作為2007年第一批出海QDII之一,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管理費率達1.80%,。該產品的管理費率不僅在上投摩根旗下產品中最高,在整個公募QDII基金市場(初始基金口徑)也位居前列。
除管理費外,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的託管費率為0.35%,申購費率在0.40%-1.80%之間,贖回費率在0.00%-1.50%之間。於投資者而言,持有該基金首年總費率約為2.55%-5.45%。
在外方股東摩根資產管理的支持下,上投摩根是國內最早佈局海外投資的基金公司之一。相比之下,公司長期業績則顯得不盡人意,截至8月3日,其旗下管理的QDII產品中,除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外,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資源、上投摩根恆生科技ETF自成立以來總回報仍為負。
在公司官網上,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的介紹語是“26年投資老將掌舵,專注挖掘亞太明星企業”。面對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混合(QDII)的長期業績,該基金是否真正做到擇優選股?累計超百億元的的虧損之下,基金公司是否應該降低管理費費率?
2022年5月,證監會發布的《優化公募基金註冊機制 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機構監管情況通報提到,對存在管理能力弱,產品中長期業績持續表現差,投資運作風險事件時有發生的基金管理人可能採取審慎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