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金轉型數量或超過180只
資管新規整改大限將至,分級基金、短期理財型基金紛紛轉型謀出路,今年以來已有88只基金實施轉型;年底前,分級基金、短期理財基金還將迎來批量轉型,2020年全年轉型的基金數量或創出新高。
轉型數量或連續三年破百
數據顯示,以基金轉型生效日起算,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來轉型基金數量為88只(份額合併計算),主要是分級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其中,分級基金21只,短期理財基金24只,兩項合計超過全市場半數。
從歷年轉型基金數量看,2015年~2019年,轉型基金數量分別為52只、45只、63只、171只、164只。根據監管要求,分級基金、短期理財基金整改期限不變,2020年底前要完成轉型,當前仍有84只分級基金、11只短期理財基金整改尚未完成,今年轉型的基金將可能超過180只。
“上述產品中不少是資管新規要求下的轉型。”滬上一位中型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不符合監管要求和不適應市場的基金,通過轉型獲得新生,對持有人對基金公司都有好處。
中融基金表示,轉型是為了應對政策轉變和市場變化,體現現存產品的價值,這表明基金公司在產品線經營運作上更加成熟,意識到基金產品應符合市場、監管、投資者需求,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需要,符合投資者合理訴求,遵守資管行業的發展現狀,這是基金行業發展成熟的表現。
在中融基金看來,轉型在基金新陳代謝中起到很核心的作用,公募基金產品要以符合基民的要求為出發點,投資者需要獲得有效的投資理財工具,實現投資穩健增長,基金積極進行轉型是能夠實現這一訴求的重要方式。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楊晗表示,公募基金作為理財產品的一種,需要不斷更新滿足新的要求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而基金轉型相較於申報新產品,有效節約了人力成本,是性價比更高的方式。
楊晗認為,新陳代謝本質上是淘汰掉不符合資管新規、不適應未來資本市場需求的產品,過去成立的基金產品難免會有不適合未來發展需求的,對於這些產品,積極轉型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轉型呈現四大趨勢
從轉型方向看,主要有四種:一是分級基金轉型為LOF產品;二是短期理財轉為中短債或利率債產品;三是部分定期開放型基金變更為開放式基金,如長盛盛傑一年期變更為“長盛盛傑基金”,中歐弘濤一年定開轉型為“中歐弘濤”;最後,冷門產品變身熱門主題基金,比如“財通穩健增長”變更為“財通可轉債”,匯添富價值多因子量化策略轉型為“匯添富滬深300指數增強”等。
此外,還有部分轉型是為了滿足投資者訴求,比如最近的貨幣基金轉為債券基金、債券基金轉為可轉債基金,等等。
基金轉型涉及存量持有人的體驗,各家基金公司會從基金類型的相似性、產品風險特徵、市場熱點等角度變更產品,為持有人帶來更好的體驗。
中融基金表示,基金的轉型正向着成熟方向發展。轉型是為了產品更具備生命力,持有人更容易瞭解產品的類型。從風險收益特徵上看,要對持有人偏好的風險收益特徵有所瞭解,提供他們更容易接納和持有獲利的產品。從市場熱點角度看,轉型為熱門基金不可以單純為了基金規模的增長,要把為基民提供緊隨市場熱點的投資工具當做重要目標。
楊晗表示,基金轉型後對於投資者而言相當於一個新產品,需要重新考慮產品類型和風險收益特徵是否依然適合持有。同時,雖然轉型對於原來持有人來説可能不太友好,畢竟基金的風險水平、投資範圍、投資方式發生了改變,但對於即將消失的產品而言,轉型可以幫助投資者順利過渡,是更負責任的方案。
從2015年~2016年的封轉開、2017年~2019年的保本基金轉型,再到今年大量分級基金、短期理財型基金轉型,以及券商資管大集合轉公募等,在監管政策要求和市場變化的背景下,基金轉型正在成為存量不合規和缺乏市場適應性產品的新出路。部分基金轉換後,基金規模有了數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長,轉型的效果日益凸顯。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