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19日電 英國《經濟學人》發表分析文章,認為全球氣候極端寒冷以及天然氣供應不足是造成近期全球能源危機的罪魁禍首。
全球天然氣短缺惡果初現。在過去的兩週,德國和法國兩國電價飆升了約四成。英國和西班牙等國政府匆忙發佈緊急政策保護消費者。墨西哥的鋁廠、英國的化肥廠等等都暫時關閉。金融市場幾近瘋狂。有交易員表示,這就像全球大宗商品金融危機一般。即使在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美國,遊説團體也在呼籲政府限制液化天然氣(LNG)出口,而價格已攀升至每百萬英熱單位(mBTU) 25美元,比前一個月上漲了三分之二。
從某種意義上説,這場危機有着極其複雜的原因,地緣政治、亞洲提前囤積等因素交織在一起,推高了價格。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原因很簡單:安全防護性弱的能源市場對供應突然中斷行情非常敏感。化石燃料投資的低迷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波動仍將存在。
之前幾乎沒人能料想到能源供應短缺情況。2019年,美國多個新建液化天然氣工廠投產,國際市場有大量天然氣待售。新冠疫情爆發後,封鎖減少了需求,過剩天然氣儲存在歐洲,並在去年冬天派上了用場,當時亞洲北部和歐洲特別寒冷,增加取暖需求。在亞洲,天然氣價格在三個月內翻了兩番。一些國有天然氣企業等買家希望通過液化天然氣市場來填補供應。許多運往歐洲的貨物已改道運往亞洲。相比之下,歐洲的儲備減少,價格只是小幅上漲。
氣候異常在今年重現。酷暑使得亞洲天然氣需求大增。金融機構聯合伯恩斯坦(Alliance Bernstein)稱,亞洲地區的需求幾乎佔到全球液化天然氣進口的四分之三。中國等國的需求增長了許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亞洲出現炎夏。此外,日本和韓國也一直在增加天然氣儲備量。與此同時,一半電力來自水力發電的拉丁美洲因乾旱而增加了對天然氣的需求,在過去一年幾乎翻了一番。
需求增長恰逢天然氣供應減少。一系列小問題進一步削減了產量,其中一部分是由於在新冠疫情期間維護工作延誤造成的,其他諸如挪威液化天然氣工廠火災,都在意料之外。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的邁克•富爾伍德(Mike Fulwood)估計,綜合起來,這些影響導致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減少了約5%。
隨着大量天然氣輸送到亞洲,留給歐洲買家的天然氣就少了許多。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較2020年下降了約兩成。天然氣庫存羅長期平均水平低25%左右。英國和荷蘭的天然氣產量也有所下降。有分析師此前預計,供應歐洲三分之一天然氣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將彌補這一差額。但是,儘管該公司今年履行了與歐洲簽訂的所有長期天然氣合同,卻沒有在現貨市場上出售更多的天然氣。有人懷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想要加快啓動大型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
歐洲其他方面也遭受了極端天氣的影響。在歐洲西北部,空氣仍然保持靜止,風力發電量減少。以德國為例,9月前兩週,風力發電量比五年平均水平低50%。此外,歐洲通常會多燒煤來應對高油價。可是,在電力需求增加和煤炭產量雙重因素下,煤炭價格也處於接近歷史高點水平。歐洲碳排放許可的成本也創下了歷史新高。這些協議賦予持有者排放一定量温室氣體的權利。由於燒煤比燒天然氣的排放更多,昂貴的碳排放許可會進一步推高價格。
美國的天然氣市場對國際需求做出了回應。根據政府統計機構能源情報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美國天然氣產量有一成用於出口,較去年增長42%。但是,即使美國增產,也無助於平衡國際液化天然氣市場。美國的液化天然氣設施幾乎在滿負荷運轉。澳大利亞和卡塔爾等天然氣生產大國的液化設施也是如此。擴建液化天然氣工廠是可行的(卡塔爾計劃將其產能增加50%),但這需要數年時間。
怎樣才會短期內讓市場降温?一是用替代品。一些地方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歐洲現在燒的煤比去年這個時候還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一些發電廠從液化天然氣轉向了石油。二是俄羅斯增加供應,但目前還不清楚俄羅斯能增產多少。還有一種可能是天氣變暖。氣象學家預測今年將會是寒冬。汽油價格不太可能很快降下來。
(編譯:吳凱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