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逐季瘦身 “基堅強”還能扛多久
大中型基金公司“保殼”意願依然濃烈,這會讓解決問題的代價越來越大。業內人士呼籲,無論從行業發展還是從投資感受角度,續命迷你基金毫無價值,大中型基金公司應勇敢破局,讓基金行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怎麼還沒清盤?”在國金鑫瑞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的基金吧裏,不少投資者表達了心中的疑問。這隻基金的淨值在今年市場環境中的表現並不算差,但袖珍的規模、“穩穩”地向右下方傾斜的淨值線無不告訴人們它與眾不同。
國金鑫瑞並不是個例,數以千計的迷你基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頑強生存”,堪稱“基堅強”,不僅讓基民深受其害,對基金管理人而言同樣是件苦差事。
基金淨值連跌161天
觀察國金鑫瑞的淨值變化,一條近乎向右下方傾斜的直線映入眼簾。翻看基金的單位淨值數據發現,自2021年8月20日起,該基金每個交易日的淨值漲跌幅均為負數,截至2022年4月22日,基金淨值已連續161個交易日下跌。當前,該基金單位淨值為0.9044元。
基金經理宮雪自2017年9月開始管理這隻基金,期間基金淨值有過不小的波動,在2020年中曾創出1.3886元的歷史最高淨值。為何從去年8月以來畫風突變?
該基金季報顯示,2021年二季度末以來,國金鑫瑞的主要資產均投資於國債,剩餘資產基本以銀行存款的形式體現。如果只是持有國債,可以排除踩雷的可能性,但持有國債的業績曲線也不應如此。答案一定另有玄機。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2021年一季度末,國金鑫瑞規模為285.43萬元,一季度存在連續2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2021年二季度末,基金規模為207.89萬元,二季度存在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此後,該基金規模逐季下降,2022年一季度末只有29.61萬元。2021年年報顯示,基金份額持有人户數僅309户。
這樣一隻規模不足30萬元的袖珍基金,只有微薄的國債投資收益,不足以覆蓋每日成本,入不敷出導致了逐漸下滑的業績走勢。
國金鑫瑞的基金合同顯示,基金合同生效後,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定期報告中予以披露;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在2021年二季度報告中,國金基金表示,已經按照《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提出解決方案。在接下來的季度報告中,該基金公司採用了同樣表述。截至目前,這隻基金仍正常存續,沒有看到特別的處理措施。
隱秘需求催生“花式保殼”
29.61萬元的基金規模,還不夠買兩手茅台,且基金資產還在持續消耗。如此窘迫,公司為何不選擇直接清盤這隻基金?
靈活型基金具有“殼價值”。國金基金回覆中國證券報記者稱,國金鑫瑞為靈活配置型基金,該類型基金將根據對宏觀經濟週期和市場運行階段的判斷確定投資組合中各大類資產的權重,股票投資佔基金資產比例為0%-95%,給予基金經理較靈活的投資空間。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今年尚未有靈活配置型基金成立,2021年下半年該類基金新成立數量僅為19只。國金基金認為,該類基金在市場中具有一定稀缺性,因此一直未選擇清盤。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基金公司“保殼”的原因複雜多樣。“要新發一隻產品,起碼需要3個月時間。如果沒有批文,就發不了新產品。所以我們會留個殼以備不時之需。”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説,“另外,如果基金產品清盤數量多,對公司聲譽會有影響。”
業內人士介紹,有些產品成立時間較早,具有獨特性,比如投資範圍廣,而現在新發行產品限制較多,因此殼有價值,基金公司保留該產品,靜待風口來臨時做大規模。
為達到“保殼”目的,基金公司使出五花八門的手段。
對於上述產品,國金基金表示,公司計劃將國金鑫瑞轉型為“固收+”基金,更換基金經理與投資策略,已於2021年向監管機構報告此方案。目前新策略處於模擬測試階段,待成熟後運用到基金實際運行當中。
也有請來“幫忙資金”規避監管的。例如,找機構先大額申購再贖回,就可打破迷你基金連續60個工作日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局面。一隻3月底清盤的基金,從基金持有人的申贖動態中可以看到“幫忙資金”的身影——兩家機構投資者共申購5000萬元,持有兩個月後退出,而5000萬元正是基金清盤紅線。
還有一些基金另闢蹊徑,通過吸引個人投資者保住基金規模。北京一位“固收+”基金經理介紹,其管理的某隻基金為避免清盤,投資策略與眾不同,把股票倉位打到最高,並通過賽道投資追逐產品相對排名,以此吸引個人投資者。在去年的結構化行情中,這隻重倉新能源的“固收+”產品業績一度衝上同類第一,基金公司趁機在電商平台推廣,吸引投資者申購。
更有基金在觸發清盤條款前夕,緊急修改基金合同,給基金在觸發清盤條款後提供更多選擇機會。
批量袖珍基金苦了誰
近幾年來,基金行業蓬勃發展,創造了很多百億級爆款基金,但實際上,“風光”的另一面,是大量規模不足百萬元的袖珍基金苦苦“保殼”。
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共有1005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其中,211只基金規模不足1000萬元,25只基金規模不足百萬元,8只基金不足10萬元。甚至有基金淪為袖珍基金已超過一年,仍未清盤,最新規模僅3.37萬元。
數量龐大的迷你基金,已成為橫亙在公募基金髮展道路上一道深深的溝壑。“大部分迷你基金是機構定製產品,機構撤退後,只剩下當初的普通基民堅守。”一位基金人士説,如果機構定製資金退出,又沒有找到其他機構承接,基金維持小規模,最終難逃清盤命運。糟糕的是,這些產品的存在,常常給持有人帶來非常差的投資體驗,對公募基金行業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保殼”是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透露,迷你基金日常運營中產生的渠道費用、人力成本等,僅靠收取管理費是覆蓋不了的。隨着基金牌照優勢弱化,金融混業競爭加劇,基金公司想保住迷你基金,自然會拖其他業務的後腿。而且,迷你基金業績較差,排名壓力會逐漸消磨基金經理的管理熱情。
當前,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已承受不住迷你基金“保殼”的壓力,開始批量清盤旗下迷你基金。但仍有餘力的基金公司,尤其是大中型基金公司,“保殼”意願依然濃烈,這會讓解決問題的代價越來越大。業內人士呼籲,無論從行業發展還是從投資感受角度,續命迷你基金毫無價值,大中型基金公司應該勇敢破局,讓基金行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業內人士認為,應正視基金清盤。隨着基金髮行註冊制的實行,基金髮行變得容易,迷你基金清盤已成常態。北京某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經理説,基金清盤是良性競爭的重要一環,公募基金市場應該有進有出,投資管理能力落後的基金經理應被淘汰。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認為,迷你基金大量出現,是公募基金產品設計方面的資源浪費,是產品過多、過濫的後果。基金公司應認真做好風格特徵鮮明、投資策略清晰的基金產品。
上述基金經理表示,一些公司出於完善產品線的目的,在發行產品時佈局多條賽道,有些產品需求不足,自然就會衰退。“在發行產品時,建議基金公司想清楚再上,要摸清市場需求,對產品有清晰的定位。”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