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5日訊(記者 符仲明)中國資本市場有1.8億個人投資者,這在全球都絕無僅有。散户該不該炒股呢?還是直接交給機構投資者交易?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日前在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時表示,從專業方向來看,通過機構投資,可能是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向,但他也表示,機構抱團不是正常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右)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巖攝
針對“炒股不賺錢”的説法,吳曉求表示,雖然這個提法是一個流行的説法,但從歷史來看,投資股票市場的收益率要比投資國債高,甚至從一個大趨勢來看,比投資房地產的收益率都要高。“當然這個大週期,不是幾個月,而是平均20年週期來看,這是能得到很好的驗證的。”
“在中國總會出現很多人説虧損,説牛市也虧損,我對此還是深表懷疑。”吳曉求説:“賺錢的人是不説話的,賠了錢的人都在説話,所以就造成這種現象。”儘管如此,他還是表示,市場隨着不確定性在增加,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前期通過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針對中國機構投資者的問題,吳曉求指出,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其他的財富管理機構,都面臨着信譽問題,美譽度不夠,因為過去有老鼠倉。“據説最近老鼠倉在減少,因為大數據平台出來了。所以讓這些投資人如何信任機構,非常重要,信任除了道德問題,還有專業能力,這些問題都要解決。”吳曉求説。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巖攝
針對最近出現的機構抱團的現象,吳曉求認為這不是正確的事情,會加劇市場的波動:“當然機構對價值的判斷可能有時候會相對趨於一致,大家都看好這隻股票,但是從投資的原理來看,還是希望相對分散一些會比較好,不希望出現大的動盪。”
吳曉求最後建議對市場不太瞭解的投資者,由機構幫助理財,“機構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比個人要強,而且對風險的承受力要強。”吳曉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