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工作近期愈發受人關注。從“碳達峯”排放軌跡看,英國18世紀中葉最早啓動工業化,1971年達峯;美國19世紀中葉開始工業化,2005年達峯。發達國家一般將“碳中和”時間定為2050年;中國則將僅用30年從“碳達峯”走向“碳中和”。
歐洲等發達國家比我國更早開始“碳中和”探索,其發展對我國有何經驗?19日,在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辦的《中國能源轉型:走向碳中和》新書發佈會上,清華大學能源轉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能源轉型萬里行活動隊長何繼江分享了他在歐洲的所見所聞。
綠電
歐洲能源轉型有何啓示?何繼江説,以綠色為主體的新興電力系統在歐洲多國快速發展,“這種發展路徑是可複製的”。
挪威是北歐電力體制改革的領頭羊,1971年就率先改革,1991年建立國家電力市場。在挪威的影響下,瑞典、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紛紛效仿。目前,挪威近80%的水力資源得到開發,水電發電量佔全國總髮電量的95%以上,是全球水電比重最高的國家。由於水電價格低,眾多高耗電的跨國企業在挪威設廠。在用電量方面,挪威也是世界人均用電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冰島幾乎整個國家都處在火山岩上,獨特的地質構造形成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能在冰島的一次能源中所佔的比例已過半,該國約1/3電力來自地熱發電站。德國地熱能在政府的推動下,也依靠技術進步得到發展。
“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技術路線非常明朗,別人已經成功走過的路,我們應該比他們更成功。”他説。
供熱方面,瑞典、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是供熱大户,供熱佔國家能耗的一半。這些國家在供熱系統上已經嘗試採用用第四代供熱系統,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分佈式智能能源網。
碳市場
何繼江説,歐盟碳市場在歐盟走向“碳中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日,歐盟碳市場的價格已突破每噸56歐元。什麼概念?我國煤電產生的碳排放按此價格計算,一度電大約有0.35元的碳價,這跟我國很多省份的電價相當。假如把中國的電價放到歐洲,那麼煤電價格就是電價加碳價,相當於翻倍。所以,因沒有價格競爭力,歐盟煤電在萎縮。由於歐盟減排行動比較早,碳市場比較成熟,因此不少歐盟國家制定了早日退出煤電的計劃,比如匈牙利原計劃2028年左右退出煤電,近期又決定提前退出。
他説,碳市場的制度設計,以相對市場化的方式讓高碳電力退出,這是歐盟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啓發。中國也要在碳市場方面學習借鑑其做法,發揮好碳市場的引導作用。“我覺得中國碳市場前景非常明朗。”
教訓
歐洲能源轉型有哪些教訓?何繼江認為大致有兩個。
教訓之一,能源轉型被強勢產業綁架。以德國為例,德國的交通能源轉型一直非常遲緩,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的汽車業非常強大,也一直盈利,他們不願轉型。
2008年至今,德國交通能源系統中的可再生能源佔比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其電動汽車及充電設施都滯後於其他國家。德國充電樁基礎設施全面落後於中國,德國充電樁的功率是50千瓦,中國通常是120千瓦,德國充電樁密度、支付便利度都遠不如中國。此外德國的電池產業也落後於中國。如果德國依舊沒有決斷性舉措,其汽車產業可能也會全面落後於中國。
教訓之二,能源轉型政策猶豫不決。荷蘭目前化石能源佔比仍超過90%,其天然氣佔比就約為60%,居民供熱仍主要依靠壁掛爐。荷蘭和北歐諸國一樣資源稟賦相對匱乏,但沒有及早轉型。由於能源產業較落後,轉型速度也較慢,其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壓力巨大。在法國,能源轉型理念很先進,但實際進展較慢。法國由於核電比例較高,光伏發電、風電都發展滯後,整體的新能源產業沒發展起來,現在又要限制核電的比例,法國其實錯失了不少機會。
先機
“面向碳中和,沒有哪個國家站在終點上,各國正在進行一場面向未來的競賽。”何繼江説,在某些領域,中國已贏得先機。
一個表現在光伏產業,全球70%多的組件來自中國製造。由於設備成本非常低,我國的光伏產業已成為全世界走向“碳中和”的重要支柱。低成本的光伏設備也給中國帶來了一些特殊的先機。去年,山東省户用光伏新增裝機6GW。户用裝機20多萬户,平均每户規模33千瓦,這在歐洲國家不可想象。另一個是中國的電池很便宜,電動汽車產業全球領先。
這兩方面的先機,給中美、中歐貿易談判帶來了新思路。他説,中國低成本的光伏設備和電動汽車相關產品對全球減碳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低成本設備進入美國和歐盟市場有利於全球走向“碳中和”。我國應在談判中主動出擊,強調對相關國家做出的減排貢獻。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