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21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這一經濟增長數據高於多數主要經濟體。展望2023年,市場人士普遍預計GDP同比增速有望回升至5.5%左右。
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指出,2022年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是,最終消費支出1個百分點,資本形成1.5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淨出口0.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最終消費支出32.8%,資本形成50.1%,貨物和服務淨出口17.1%。
此外,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0.2%。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温彬認為,2022年中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多的內外部衝擊,四個季度經濟增速分別為4.8%、0.4%、3.9%和2.9%,但全年能夠實現3%的增速,與主要經濟體相比仍然相對較快,而且經濟總量達到121萬億元,再上新台階,充分反映出中國經濟的韌性、潛能和活力。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2022年疫情衝擊明顯,國際地緣政治局勢驟然惡化,這是全年GDP增速降至3.0%的主要原因。
2022年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突出,但分化態勢明顯
分項來看,2022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比2021年全年加快0.2個百分點。全年基建投資同比增長9.4%,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1%,但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0%,基建投資和製造業“兩大抓手”作用突顯。
王青認為,2022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增強,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不過從基建、製造業和房地產三大板塊來看,全年的劇烈分化態勢依然持續。
東吳證券宏觀團隊認為,儘管2022年基數較高,但2023年穩經濟的重要抓手依舊是“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基建以及與基建相關的製造業投資將依舊是主要的政策發力點之一,這意味着二者的實際增速上大概率將保持在5%以上。
淨出口對GDP貢獻率創2009年以來新高
202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再上新台階,貨物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7.7%。其中出口增長10.5%;進口增長4.3%。進出口相抵,2022年全年創造了貿易順差58630億元。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為,外需是2022年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支撐,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累計同比的貢獻率達32%,創2009年以來同期新高。
紅塔證券宏觀分析師楊欣表示,出口是支撐中國2022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並帶動了製造業投資維持高增速。
市場人士指出,2023年出口將面臨較高的基數影響,從趨勢上來看,外需的回落較為明確,但回落的斜率仍有不確定性,若海外經濟温和衰退,對出口的整體影響可能相對可控。
2022年消費受疫情衝擊較大,2023年消費有望明顯回升
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滑0.2%。康義指出,2022年整個消費市場受到疫情衝擊較大,特別是聚集性、接觸性消費受限,對整個消費市場形成的衝擊較大。國內消費市場擴內需是2023年工作的重點之一。
從結構上看,2022年消費體現出較為明顯的疫情衝擊特徵,即“必選強、可選弱”,糧食、藥品等必選消費保持較快正增長,而化妝品、服裝、通訊器材等可選消費均處於同比負增狀態。同時,2022年涉房消費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植信投資研究院宏觀高級研究員羅奐劼指出,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在疫情衝擊下再度出現負增長,對GDP增長形成拖累,但仍有亮點。一是實物商品網購佔比提升,二是汽車銷售保持增長,三是必選商品平穩恢復。
多數市場人士指出,消費仍是國內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中國消費市場依舊具有強大韌性,促進消費成為經濟穩增長的關鍵,預計2023年消費有望明顯回升。
2022年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2023年將恢復至常態化水平
2022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增速較上年大幅放緩6.0個百分點。但2022年工業生產表現出較強韌性,宏觀經濟“生產強、消費弱”的結構性特徵比較明顯。
羅奐劼認為,2022年工業生產結構性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一是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較快增長。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4%和5.6%,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3.8和2.0個百分點。二是綠色轉型按部就班,新能源產品增長較快。新能源車、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分別同比增長97.5%、14.3%和12.3%。
展望2023年工業生產將恢復至常態化水平。在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項目維持較快推進節奏、生產結構性優化調整持續加快、內需回暖和房地產市場改善以及低基數等因素的推動下,工業生產將重回疫情前的常態化運行軌道。
王青預計,隨着疫情影響全面減退,宏觀經濟觸底反彈,2023年工業生產增速也將有所回升,預計全年累計增速將反彈至5.0%左右。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張曉翀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