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ETF產品宣佈終止合同,走向清盤。
6月18日,鵬華基金髮布了關於鵬華深證民營ETF終止上市的提示公告。早前在6月12日,鵬華基金稱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已表決通過終止鵬華深證民營ETF基金合同相關事項的議案。
華安基金也在本月公告稱,華安中證民企成長ETF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了終止基金合同有關事項的議案。
6月16日,華安中證民企成長ETF進入清算程序。
陸續走向清盤的ETF基金增多,但另一方面,去年以來的ETF佈局熱潮依舊吸引着不少公司入局。
譬如日前,景順長城基金就稱針對ETF戰略升級,發佈了ETF子品牌。
“我們有一個產品暫停了,可能今年ETF整體上都要維穩。”某券商系公募基金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背景是,監管層對於ETF的發行端,有一系列新的要求。
“規模向頭部產品集中,一些迷你基金規模逐步縮減,進而觸發清盤條件。”6月18日,華南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但,僅僅是“馬太效應”這麼簡單?
多隻ETF清盤
一些基金走向清盤,對於基金行業來説,並不是壞事。
以鵬華深證民營ETF為例,該基金2011年9月成立,走過了近九年曆史。
該基金目前累計淨值1.4498,成立以來淨值上漲了45%。
“之前基金公司清盤公募基金的思想包袱太重,因為一些迷你基金的存續問題左右搖擺,反而不利於這些產品順暢的退出歷史舞台。”6月18日,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受訪時坦言。
除了鵬華基金,華安基金也在本月公告稱,華安中證民企成長ETF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了終止基金合同有關事項的議案。
6月16日,華安中證民企成長ETF進入清算程序。
巧合的是,華安基金產品跟蹤的指數標的,與鵬華基金相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閲數據發現,兩隻清盤基金均是資金淨值萎縮,且單一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高企。
比如華安中證民企成長ETF5月22日權益登記日的份額數據顯示,該基金份額僅剩598.46萬份。一季度報顯示,華安中證民企成長ETF的單一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佔比為41.64%,已超過20%。
“ETF出現清盤是很正常的事情,華安作為ETF領域的先行者,華安上證180以及華安創業板50ETF在市場上佔據絕對優勢,但其他的ETF產品規模相對較小,存在很多迷你ETF基金,一旦觸發清盤條件,就會被迫清盤。”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表示。
張婷表示,鵬華也有多隻ETF基金,但僅僅鵬華中證傳媒ETF基金規模相對較大,其他基金的規模也比較小,很多也會觸發清盤。
事實上,除了本月公告走向清盤的幾隻產品之外,當前市場上還存在多隻規模不足5000萬的迷你ETF。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Wind數據梳理,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資產淨值在5000萬元以下的股票型ETF基金共有28只,不少頭部基金公司均有上榜。
其中嘉實中關村A股ETF、富國創業板ETF、嘉實中證醫藥衞生ETF是規模最小的三隻ETF,分別在1162.01萬元、1287.88萬元和1444.07萬元。
“迷你基金清盤的常態化,本身也是市場化的出清過程。推動這一進程,反而可以促進一些基金公司丟下歷史包袱,強化優質產品的運營管理。”上述基金業內人士指出。
佈局競賽依舊激烈
一方面是激烈的競爭角逐,另一方面則是機構的加速入場。
譬如近日,景順長城基金就宣佈升級公司ETF發展戰略,發佈了ETF子品牌“Smart ETF”。
景順長城方面表示,未來在ETF佈局上以“Smart Beta”為主線,輔線上一方面結合公司現有的主動權益、量化增強等方面的投研優勢,探索策略類ETF、指數增強ETF等創新類型,一方面則在風格類、行業類上尋求突破,主要側重於熱門領域的市場空白,儘量避免同質化,核心是尋找到有潛力能爆發的行業,同時也在現存ETF中尋找適合品種進行優化。
景順長城此前並非ETF管理見長的基金公司。
Wind數據顯示,當前景順長城基金旗下共有3只股票型ETF,包括景順長城中證TMT150ETF、景順長城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以及景順長城中證500ETF。其中一季度末規模最大的是景順長城中證TMT150ETF,為3.89億元。
“目前的ETF市場在寬基領域呈現強者愈強的格局,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未來的頭部產品的角逐是打價格戰,比誰的費率更低,其他的基金公司很難擠進去。但行業類ETF以及Smart Beta ETF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中小基金公司要想突圍,可以從這些方向進行佈局,佔據先發優勢。”有分析人士受訪時認為。
事實上,去年以來就有博時基金、嘉實基金等多個基金公司發佈ETF子品牌。
“未來寬基指數會更多集中在頭部產品之間的競爭,流動性越好越具備優勢,投資者也更願意購買,而行業ETF以及Smart Beta ETF會逐漸的加大競爭,尤其是Smart Beta ETF在國內初見端倪,未來發展的空間會相對更大,很多中小基金公司加大競爭,獲取一定的先發優勢。”張婷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監管層已經針對行業“扎堆蹭熱點”報產品的現象提出規範指導,包括針對指數編制層面提出的一些規範意見等等。
監管收緊的背後,不少ETF審批放緩。
受此影響,一些基金公司的佈局也出現了變化。
“監管層的引導措施,一方面意在防止基金公司扎堆申報以及行業的無序競爭,同時使行業更加規範化,充分揭示風險特徵。另一方面,可以使基金公司再思考、再定位,將重心聚焦在產品的管理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做大管理規模。產品的規範化有助於促進行業健康、良性的發展,同時更為有效地保護投資者。”平安證券分析師賈志受訪指出。(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