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近幾十年裏一直致力於消除絕對貧困,這一目標即將實現。儘管面臨疫情等挑戰,中國仍將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脱貧攻堅目標任務。毫無疑問,中國為全球減貧樹立了榜樣。
在英國經濟學家科林·斯皮克曼看來,中國減貧政策基於三大支柱:宏觀、結構和微觀。與西方經濟體相比,中國一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因而能夠給弱勢羣體提供財政支持。而當經濟發展蛋糕越做越大,重新分配資源變得更加容易。
城鄉結構調整也是脱貧的一大關鍵因素。2010年以前,中國更多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近年來,中國政府致力於將超過2.5億人遷入城鎮。此舉可以解決與貧困息息相關的兩大問題: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完善的衞生保健體系。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呈金字塔結構,小學入學率合理,中學相對降低,高中就更低了。而將大量農村社區遷入城鎮,讓集中讀書和就醫成為可能。
對於最偏遠、人口稀少的農村地區而言,在政府的監督與財政支持下,實施一些微觀政策是必要的。比如讓村民易地搬遷,讓他們喝上乾淨的自來水、用上太陽能;引入家畜和其他動物,來支持當地農業發展;任命當地官員來監督進度,並提交有關數據。得益於上述一系列有力舉措,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
儘管突如其來的疫情給脱貧工作帶來了挑戰,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駐中國、朝鮮和韓國代表馬泰奧·馬爾基西奧認為,隨着經濟的逐步復甦,中國完全可以吸收疫情的“短期影響”。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也將繼續支持中國,讓弱勢羣體有能力抵禦各種衝擊,進而確保減貧成就的長期可持續性。
目前看來,全球減貧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世界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天生活費不足1.9美元(約合人民幣13.47元)的人口比例預計會從2019年的8.2%增加到2020年8.6%。而中國勇於應對挑戰致力於在2020年年底前消除絕對貧困,可以起到榜樣作用,啓發其他國家。
(編輯:王輝 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