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現在很尷尬,在全球經濟衰退隨時可能開始的當下,原本它的IPO被預計為是歐洲股市有史以來創紀錄的市值,但現在,可能性正在急速降低。
最近剛剛宣佈要換掉CEO迪斯的大眾集團,也公佈了自己的業績。這份業績,很大程度上推翻了本週全球媒體對“因為業績不行、因為虧了太多錢而換帥”的猜測。
因為,大眾集團當前的業績表現還不錯,二季度營收漲3.3%至695.4億歐元,半年營收漲2%至1323億歐元。利潤上,也比預期的要好一些,比如二季度儘管下跌27.7%,但也比原本預計的46億歐元更高,半年利潤上,扣除特殊項目前的營業利潤增加16.1%,增長到了132億歐元。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64歲的迪斯終究是錯付了。如今,他還剩最後1個月的任期,坊間傳聞這位大眾集團改革派CEO可能選擇把自己的天賦帶去特斯拉、蔚來,或者是繼續執行大眾集團的合同至2025年,擔任顧問。
有句誰都知道的話,叫新官上任三把火,既然之前的推測被財報錘翻,那接下來我們能繼續聊的話題自然有無限多。比如,到底為什麼更換CEO,換上新CEO的真正目的和利好是什麼,等等。
迪斯的革命,傷及到了高端核心品牌的利益?更換CEO的大眾集團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只有它的財報説的清楚。
1.這仍然是一家年銷量1000萬台左右的全球TOP2車企,上半年因為芯片荒、俄烏戰爭、供應鏈等問題,銷售了400萬輛車,相比2021年下降了14%。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純電動車型銷量同比增長了27%佔整個大眾集團銷售的5.6%,歐洲市場對ID.的認可度不錯,北美市場和中國市場都是增量機會;
2.儘管銷量下滑,但這仍然是一家盈利能力不錯的汽車集團。比如,半年營收增長2%,為1323億歐元,扣特殊項目前的營業利潤增加了16.1%,為132億歐元;
3.企業整體在迪斯做CEO的改革時代,繼續擁有出色的盈利能力,但是各品牌之間的盈利差異在變大。
4.主流品牌(大眾、斯柯達、西雅特)銷量下滑嚴重,比2021年同期少賣了43萬輛,不過,銷售收入和利潤並沒有和銷量一同以18%左右的幅度下滑,而且現金流還相應的增加了。這背後體現的是,迪斯的改革、全世界的格局變化,其實並沒有太影響大眾集團普通品牌的發展;
5.高端品牌(奧迪、賓利、蘭博基尼、杜卡迪)銷量也發生了下滑,但是比主流品牌幅度更小,只有15.8%,可但是,銷量的下滑對於它們來説影響其實不大,營業利潤接近50億歐元(具體為49.95億歐元),直接貢獻了主流品牌近2倍的利潤,而銷量數字還不到大眾斯柯達們總和的20%;
6.大眾集團裏獨立性最強的品牌,也是此前的利潤奶牛,保時捷。在2022年上半年裏,全球銷量發生了5%的下滑,但收入和利潤卻反而都進一步實現了增加,今年的營業收入為 179.2 億歐元、銷售利潤為34.8 億歐元,去年同期這2個數字是165.3億歐元和27.9億歐元。
表面上看,大眾集團目前的境遇其實還不錯,各個品牌的銷量都有下降,但是各個品牌的利潤和營收情況反而還不錯,尤其是大眾金融,疫情之下,成了很多人分攤購買壓力的工具,最終對集團利潤的貢獻能力不錯。
也就是説,儘管大眾集團正在激進改革期,且同時遭遇了全球的2個突發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以及一個可預知事件(全球碳中和+歐洲禁燃時間確定),但其整體的運營狀況並不差。迪斯激進的改革行為,在集團層面是有效的。如果深究目前他對整個大眾集團造成了什麼影響,那其實只有2個地方不太如意,一是其頻繁的裁員優化想法,與大眾集團各品牌的工會形成了矛盾,二則是,保時捷品牌表面儘管沒受損,但深層的受損幅度並不小。
原本預期的歐洲股市最大估值,當前看似只能作罷熟悉大眾集團的人都知道,其在之前與保時捷家族之間進行了一場經典的收購與反收購,最終的結局是,保時捷家族控股大眾集團,而保時捷品牌卻成為了大眾集團的子品牌。簡言之,大眾集團背後的眾多決策,體現的是保時捷家族、皮耶希家族的意志。
在之前的資本遊戲已成定局之後,實際上保時捷品牌長期以來在大眾集團中擁有着特殊待遇,研發可以更獨立、決策可以更獨立、參加賽事時也總憋着一股勁兒虐掉大眾集團其他的同類子品牌。
甚至是坊間觀察到保時捷的種種舉動之後,也一直在討論那個話題,“保時捷在憋着不僅控股大眾,更是瞅準了機會,隨時想讓讓保時捷品牌再次真正獨立”。
在迪斯加速改革大眾集團時,當下看,受損最嚴重的其實正是保時捷品牌。同時,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新上任的美國市場大眾集團CEO,也正是保時捷品牌的CEO。
受損,來自於2方面,銷量與IPO估值。
銷量上,保時捷品牌的整體下滑速度為5%左右,並沒有大眾主流品牌的18%那麼大,但剖析其具體數字,能夠看出,它的傳統核心市場銷量,當下除了歐洲之外,都在下跌。
歐洲及德國本土銷量分別上漲7%、5%,但除此之外,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上半年賣出4.86萬台,同比下滑16%,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上半年賣出3.63萬台,同比下滑10%。
這三大市場的銷量增減,直接意味着,在智能化、電氣化進一步成長的中美市場裏,保時捷的競爭力在明顯下降,只在對智能需求尚不敏感(且車主年齡偏大)的歐洲市場裏,它能保持其傳統優勢。
而IPO估值,則是更大的一個問題。
所有人都知道,在當下的電氣+智能轉型階段,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車企,都需要海量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技術迭代,以往靠賣車產生的利潤,難以支持其坐在競爭的牌桌上。
相比之前的內燃機時代,當下的保時捷需要更多的錢。也因此,整個大眾集團內部已經達成一致,保時捷必須要IPO,且需要一個極高的估值。
2018年年底,保時捷財務管理表示像法拉利一樣IPO可以釋放保時捷的價值,2021年年底,路透社稱保時捷正在籌備上市。今年年初時,保時捷的IPO估值預計超過1000億歐元,接近1000億美元,保時捷已聘請10多家銀行來推動IPO。但,進入今年年中,其IPO估值飛速下降,先是被預計降至600億美元左右,後又再次被預計降至500億美元之內。這之中,不排除有做空機構的行動,但大眾集團當下更換CEO的行為,則透露出其確實着急的心情。
原本,保時捷可能成為歐洲股市的重要標杆,為接下來其他車企的IPO募資打下一個好方向,但如今來看,其歐洲史上最大的預期,大概率是要作罷的。
大眾集團的宮鬥愈演愈烈,除了迪斯還有人會繼續背鍋迪斯任內,大眾集團的電氣+智能化轉型正在加速推進,其幾次被彈劾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重磅車型(第八代高爾夫、ID.3等ID.車型)因軟件能力被迫延期發佈,影響企業節奏。好在,經過挽救之後,最終車輛在延期後又實現了上市,且在歐洲、北美銷量表現穩重有升,中國市場裏ID.也超過了10萬台。
但,保時捷的境遇卻不同。
在迪斯任內,保時捷品牌並無全新技術的車型推出,保時捷Taycan屬於原本規劃的過度產品,當下的口碑是硬件能力很強,但軟件能力很差。原本,迪斯任內的新技術車型應該為保時捷Macan EV,且預計將在2022年發佈,2023年上市,但現在的最新消息是,因為軟件問題,這一車型預計會延期1年推出,至2024年才能登陸市場。
而這個節奏,也就直接毀了之前保時捷的計劃,原本的2023年登場可以讓保時捷擁有新技術的先發優勢(超豪華品牌的全新技術車型搶發),並建立其市場優勢。而延期至2024年則意味着,寶馬、奔馳、奧迪、阿斯頓馬丁、路特斯等已經基本全部推出了新技術車型,保時捷Macan EV在此時登場,就很難大幅度刺激消費者的認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保時捷CEO如今升任大眾集團CEO,按慣例來看,也會對保時捷品牌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其從掌管一個品牌,轉變為掌管多個全球重要品牌,對分散對保時捷的精力。那麼,要麼是新CEO能力超羣,一個人成功權衡集團的發展,以及專注於保時捷品牌,令其加速發展。要麼是,只能兼顧一頭,甚至兩頭都無法兼顧,要麼是大眾集團再更換新CEO,要麼是保時捷品牌再選出一個新的品牌CEO。
同時,還有一個關鍵的任務,如何讓保時捷成功擁有高價值完成IPO,融到海量的資金,保持其在過渡期裏擁有競爭力。
擺在大眾集團新CEO面前的局面是,做好權衡關係or高市值上市之一的任何一項艱鉅任務,都會讓其在汽車發展進程中名垂青史,但他現在需要做到的是同時搞定。
也因此,即便是新CEO即將上任,大眾集團接下來的發展也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隨時可能發生新的負面事件,導致關鍵的人和團隊來背鍋。
寫在最後:本質上,當下的大眾集團,所缺失的並不是技術創新能力、製造能力、市場規模能力,其實是固有結構與體系內複雜的人員、管理與股權關係。如,保時捷當下的IPO估值下降背後,除了新技術的推出緩慢之外,還有結構僵化無法吸引投資人強烈意願的原因。
皮耶希家族、保時捷家族為大眾集團、保時捷品牌的重要股東,IPO所釋放的股份,讓全球投資者即便注資,也並不能成為重要股東。即便保時捷獨立上市,能夠給出的是12.5%的小額自由流通股。此外,大眾汽車將會售出25%不帶投票權的優先股,而保時捷和皮耶希家族將會獲得特別股息,可以購買保時捷的部分股權。
12.5% 的小額自由流通股和雙重股權結構,讓保時捷未來擁有品牌的管理獨立性可能性在慢慢變低。也就是説,即使保時捷獨立上市了,也不會具備太多自主權,保時捷及其家族擁有者會擁有更大的控制權。
所以,大眾集團這艘巨輪還是繼續像此前預期的那樣走下去,對待各國市場的態度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其管理結構不變、管理思維不變,將很大程度上的制約其深層改革。所以,迪斯做CEO無能為力改變,哪怕是馬斯克來做職業經理人,結果也預計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