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恆力泰的裝配車間內,工人正在安裝設備。照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蒙娜麗莎陶瓷生產車間。

“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蒙娜麗莎陶瓷生產車間。

“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恆力泰裝配車間。

“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恆力泰的裝配車間內,即將交付的設備正在進行最後調試。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1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三)》的報道。

  世界知名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將那些在全球市場銷售額前三名或其所在大陸的冠軍、收入低於50億美元且很少為細分市場外公眾所熟知的企業,定義為“隱形冠軍”。

  在珠三角的廣東佛山,機械裝備、家用電器、陶瓷建材等傳統制造業集聚,造就出為數眾多的“隱形冠軍”企業———它們既是產業細分領域的王者,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

  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佛山製造業“隱形冠軍”企業,如何繼續跑出“加速度”,考驗着企業家的堅守、應變與格局,成為觀察我國經濟韌性、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樣本。

(標題)“海歸”的蒙娜麗莎“下鄉”了

  多數“隱形冠軍”企業產品單一,聚焦之後市場會變得狹小,國內市場有其“天花板”,必須拓展國際空間。全球化是中國“隱形冠軍”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陶瓷看佛山。佛山培育陶瓷產業鏈“隱形冠軍”的條件得天獨厚。作為陶瓷薄板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的蒙娜麗莎,也是建陶行業唯一在國內IPO上市的企業,其成長經歷頗具代表性——在當年的行業上行期,這家企業順勢打入海外市場,如今面臨市場萎縮,又將目光轉向了國內下沉市場。

  (小標題)“出海”成功不只改了一個“洋名字”

  如果不是為了開拓海外市場,今天響噹噹的“蒙娜麗莎”陶瓷品牌,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名字了。

  1992年,一家名為樵東牆地磚廠的建築陶瓷企業,在當時廣東南海市成立。其主打產品“樵東”牌瓷磚,在市場上一直不温不火。

  據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娜麗莎)董事會秘書張旗康回憶,當年很多海外客商都搞不懂拼音“QiaoDong”的意思,自己得一遍遍解釋漢字“樵東”藴含的嶺南文化。

  “我聽不懂你們解釋的內容。”1998年,一位阿聯酋客商直白地表示,他對地域文化沒有興趣。“何況在我們那裏,‘QiaoDong’這樣品牌很難宣傳,應該取個人們聽了就不會忘記的名字。”這名客商建議道。

  “要想做到無人不知,除非像蒙娜麗莎這樣的。”飯桌上,繪畫專業出身的張旗康隨口説道。沒想到,對方連聲叫好。

  難道家喻户曉的蒙娜麗莎沒有人註冊?樵東地磚廠工作人員收集梳理資料後發現,歐美果真沒有註冊“蒙娜麗莎”的陶瓷品牌。他們還考證出達·芬奇的這幅傳世名作,竟是畫在中國西北獨有的大徑積胡楊木板上。

  經過多地各方輾轉交涉,以及長達一年半時間的審理批覆,2000年蒙娜麗莎商標終於成功註冊,並作為陶瓷新品牌推向市場。

  説來有趣,前述阿聯酋客商再來中國時,看到品相精美的瓷磚上已換成蒙娜麗莎商標時,不由得眼前一亮。

  當時,“蒙娜麗莎”與“樵東牌”陶瓷在同一條窯燒製,產品一模一樣。由於前者屬於新品牌,市場營銷成本更高,出廠價格比後者要高30%,但這位阿聯酋客商卻屬意“蒙娜麗莎”,而且並不還價。

  這批貨剛發走不到一個月,這位客商又來了,下了原先兩倍的訂單。

  後來,“樵東”牌改為拼音首字母組合“QD”,公司則正式更名為蒙娜麗莎。

  多年來,QD瓷磚年銷售額最高峯時達到4億元,之後縮減至2億元,而比其晚8年誕生的蒙娜麗莎瓷磚,則正向50億元大關進軍。意大利的羅馬尼公司,成為蒙娜麗莎海外第一個貼牌基地。

  “名字取好了,品牌就成功了一半。”張旗康感慨道。在陶瓷行業,往往取了洋名字都好賣,馬可波羅、諾貝爾等瓷磚的情況也都差不多。

  業內人都清楚,早年間中國建築陶瓷打入海外市場,靠的不只是一個“洋名字”,還要有很高的性價比優勢。2001年至2003年,蒙娜麗莎陶瓷迎來了外貿高峯,出口銷售額達6000萬美元。

  然而,跟國內很多製造業一樣,中國建築陶瓷出海過程中,也遭遇到國際反傾銷措施。複雜艱難的國際市場形勢,動輒高達356%的外國關税,讓這家建陶企業重新考量市場的重心,並將目光轉向國內。

  “陶瓷磚是重物體,如果沒有全球產能佈局,僅靠國內生產海運出去,運費成本很高,國際競爭力並不強。而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如果把國內銷售網絡布好,品牌做出知名度,就能贏得最大的市場份額。”張旗康説。

  恰逢過去20年間,國內房地產市場快速擴張,也為中國建陶行業提供了黃金髮展機遇。2005年前後,隨着大規格陶瓷需求“井噴”,陶瓷企業急需向薄型化、減量化轉型。

  然而,蒙娜麗莎在技術和設備引進上,又遭遇外國同行的封鎖。“我們多次去業內頂級的意大利企業參訪,只允許在展廳觀看新產品,當時我們都羨慕得不行。”張旗康回憶説。

  他至今難忘那些年的經歷:“我們想引進意大利的技術和設備,對方的陶瓷協會卻直接對中國企業説‘NO’!回國後我們不服氣,就找到廣東科達、佛山恆力泰等幾家裝備企業和設計單位,一起聯合攻關。”

  然而,自主研發之路並不好走。“第一塊陶瓷薄板生產出來時,全部碎得一塊塊的,根本都壓不成一整塊。”蒙娜麗莎一位高級工程師曾在媒體採訪中坦言。

  最終,公司研發團隊一遍遍配方調試、技術改進,才解決薄板裂紋的問題。

  2007年,蒙娜麗莎引進科達公司研製的國內首條陶瓷薄板全套生產線,一舉打破國際壟斷,生產出900×1800mm的大規格陶瓷薄板,並把厚度從傳統產品的20mm,壓縮到5.5mm甚至3.5mm。

  “這款產品上市,一個月的銷量就達3000平方米,意大利同行也才2000平方米。後來,我們又把對方的薄板買回來,做物理性和化學性測試,發現所有指標都優於意大利產品。”張旗康説。

  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體系中,世界陶瓷磚標準由ISO/TC189標準組織主導制定。2010年,該組織年會在墨西哥召開,意大利同行曾希望成為陶瓷薄板國際標準的唯一召集人。

  張旗康把900×1800mm的陶瓷薄板,切成300×300mm的小塊,裝進兩個大行李箱帶去參會。蒙娜麗莎的樣品在年會上獲得認可,會議主席宣佈:首個薄型陶瓷板、磚國際標準,由意大利和中國共同制定。

  從打破國外對陶瓷板生產技術的壟斷,到陶瓷板國家標準及國際標準的參與制定,蒙娜麗莎與國內裝備企業一道,以技術創新帶動產品創新,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最終贏得了國際行業話語權。

  (小標題)“下鄉”並非佈局所有空白市場

  近年來,隨着國內房地產市場降温,建陶行業進入轉型升級的洗牌期。

  據中國建築衞生陶瓷協會發布的數據,繼2018年中國陶瓷磚產量跌破100億平方米後,2019年仍處於下行通道持續走低,已跌至82.25億平方米。

  另有專業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全國淨減少211家陶瓷廠、504條生產線,縮減幅度達到了全國陶瓷廠、生產線總量的15%。

  相形之下,蒙娜麗莎卻在逆勢增長。“2019年公司陶瓷產量8300萬平方米,營收達到38億元;2020年目標突破1億平方米,營收有望突破50億元。”張旗康告訴記者。

  他們還借用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連續舉辦12屆微笑節——在每年8月行業旺季,拿出優質產品促銷,回饋新老顧客。去年8月微笑節,當月訂單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近年來,隨着陶瓷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興的陶瓷巖板、薄板市場前景廣闊。

  蒙娜麗莎從2015年上馬亞洲首台一萬噸壓磚機,到2016年國產首台16800噸壓磚機,再到國產首台36000噸壓磚機,一步步衝破大規格陶瓷板生產的國際壟斷,陶瓷巖板已能做到1600×3600mm。

  這些年,在國內市場競爭中,這家陶瓷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聚焦陶瓷薄板、巖板(大板),成為該市場品類的領跑者,並以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名次,拿到陶瓷薄板領域的“隱形冠軍”,還連續五年蟬聯綠牌(環保誠信)企業。

  “逆勢增長得益於把大規格陶瓷板作為主要戰略,持續創新追求產品差異化,每年都推出三四成的新產品,沒有陷入同質化產品的價格血拼中,也沒有被其他一些行業現象誘惑。”張旗康對記者説。

  經歷過當年的產品出海,如今的蒙娜麗莎目光向下,正瞄準下沉市場。

  除了戰略上發力,蒙娜麗莎的銷量增長,還得益於下沉市場的有效佈局。從近兩年的銷售趨勢來看,省會和地級市市場銷售持平,縣、鎮級市場增長較快。

  “這兩年佈局的縣級經銷店,全部投放新品,從不賣庫存。中高端產品能打入下沉市場,確實有些出乎意料,如果早兩年佈局,銷售額可能早到50億了。”張旗康坦言基於過去的經驗,當時或有一些誤判。

  業內人士分析,這些年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人,賺錢後返回縣城購房或鄉村建房,“這個羣體見過世面,對裝修品質有要求,知道什麼品牌的瓷磚、照明、塗料是中高端的。”

  儘管下沉市場消費升級,但蒙娜麗莎傳統的銷售模式,主要以集中採購和經銷商為主,一直難以觸達這部分有效需求。“以前產能規模不大,省代、市代層層都增加很多費用,到了縣級利潤偏低沒人幹,市場就成了空白。”張旗康説。

  2016年,蒙娜麗莎嘗試佈局下沉市場,很多同行並不看好。連張旗康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開始時不敢鋪開,中間有過失敗,不能凡是空白市場都布點,有的地方消費力不足,裝修可能就抹一抹水泥。”

  同時,他們打破原有的銷售結構,調研篩選出人口和經濟雙增長的縣鎮,瞄準消費能力強的空白市場,在當地直接招商簽約,原有的省代、市代只負責省會和地級城市。

  2020年上半年,蒙娜麗莎的省會和地級市的市場覆蓋率100%,縣級則僅有15%,下沉市場提升空間較大。按照蒙娜麗莎的發展計劃,在全國近4000家銷售店基礎上,2020年縣級市場會增加300家店,未來還將增加七八百家。

(標題)陶機大王的“差距觀”

  連續13年位居世界產銷量第一,營收卻從高峯時的15億元跌至5億元,面對下行萎縮的市場,迎接冠軍的並不總是鮮花和掌聲。

  近年來,全球陶瓷市場的需求萎縮,傳導至上游的陶瓷裝備行業。在陶瓷壓磚機領域,全球冠軍恆力泰身處行業“寒冬”,自然體會最為深切。

  在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壓力和陣痛後,這家領跑全球同行的陶機大王,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與世界頂級對手的差距。

  (小標題)市場萎縮了,領跑者坐上“過山車”

  “這幾年,做製造業想掙點錢,真不容易!”

  楊學先一邊感慨,一邊細數其中的難處: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激烈,利潤薄如刀片;三角債令企業資金週轉困難,壞賬也比較高;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漲價,產品卻在降價……

  入行近30年的佛山市恆力泰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力泰)總經理楊學先,追憶起建陶行業飛速發展期,對當年的好日子頗有些懷念。

  作為一家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恆力泰生產的液壓自動壓磚機,是陶瓷製造環節的核心設備——壓機通過壓制方式將粉料幹壓成型為胚體。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產壓磚機仍停留在手動階段,而意大利、日本、德國的產品早已實現自動化。國內只有少數資金雄厚的陶企,才有實力進口這些先進裝備。

  1990年前後,國產壓磚機歷經數載自主研發,終於邁入自動化時代,但只能生產小規格的陶瓷磚。

  彼時,市場開始流行大規格陶瓷磚,而配套的大噸位壓磚機及其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企手中。技術封鎖加上高昂的裝備和服務價格,大大壓縮了國內陶企的利潤空間。

  直到20世紀末,廣東科達、福建海源、佛山恆力泰等陶瓷機械企業,才研發出大噸位壓磚機。又過10多年,技術逐步走向成熟,並以高性價比等優勢搶回國內市場。

  那些年,是國產裝備業快速崛起的黃金期。恆力泰只管埋頭苦幹,不用考慮訂單,營業收入從幾千萬元一路做到15億元。2007年,壓磚機產銷量躍升全球第一。

  多年後,恆力泰壓磚機佔據國內市場的60%—70%,加上母公司科達的產品佔比高達90%。眾多外企被洗牌出局,剩餘份額被意大利陶機佔有。

  “當時行業處在上升期,大家都有一種週期性心態:今年行情好了,明年可能差點,後年還會好。兩三年一個週期,不用擔心短期下滑。”在位於佛山市三水中心科技工業區的恆力泰公司,楊學先向記者回憶道。

  2013年,行業競爭出現分水嶺,從藍海切換到紅海。一些企業營收持續下滑,業內曾估算2017年見底,沒料到市場還在繼續萎縮。

  楊學先眼看着銷售額從高峯時的15億元,一路下滑到5億餘元,坦言自己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慢慢接受市場萎縮的現實。

  只有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對陶瓷裝備企業來説,市場下行期猶如一次大浪淘沙,坐以待斃的企業,將在重新洗牌中出局;主動創新謀變的企業,即便身處紅海也能持續領跑。

  “轉型升級會有三四年痛苦期,唯有保存實力、沉下心來投入研發,將來市場還是有的。”楊學先樂觀地説。

  去年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直接影響到恆力泰的海外訂單交付。但國內陶瓷薄板、巖板流行,行業承受環保壓力,以及機器換人等多重因素,驅動陶瓷企業紛紛轉型升級、更換生產線,給恆力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以前下游陶企裝備能耗高、用人多、勞動強度大,現在我們裝備業在幫下游採集數據,研發自動化和智能化能力更強的裝備。”楊學先介紹,去年六七月份市場開始復甦向好,到年底的訂單已排滿。

  (小標題)產業轉移時,可有核心能力留下來?

  身處市場下行期,即便是全球“隱形冠軍”,恆力泰也會有一種“贏得了對手,卻輸給了時代”的危機感。

  “陶瓷裝備產業從意大利轉移到中國之前,壓機100%都是國外做的,現在90%由國內製造,對方只做10%了。如果這個產業以後轉移出去,我們又能留下什麼?”國內行業人士不無憂慮。

  對注重創新研發的企業來説,憂慮中自有一份底氣。“這幾十年來國內裝備業的進步,解決了陶瓷製造業很多‘卡脖子’問題,取代了成本高昂的歐美裝備,下游企業才能把瓷磚做得又好又便宜。”楊學先説。

  佛山是全世界少有的陶瓷產業配套產區,設計、裝備、生產都在當地。作為國內陶瓷薄板、巖板的領跑者,蒙娜麗莎參與了多項國產先進陶瓷裝備的研發與落地。

  蒙娜麗莎董事會秘書張旗康回憶,當年陶瓷企業主要從國外進口窯爐,一條線高達1000多萬元,“現在國外窯爐很難進到中國市場,壓磚機還能進口一些。”

  如今,恆力泰可生產從600噸至36000噸共40多個規格型號的壓磚機,其中的HT36000超大壓磚機,已在蒙娜麗莎試產成功,打破了外企對3萬噸以上裝備的壟斷。

  3年前,恆力泰的兩台壓磚機,打入意大利市場,令該國同行異常警覺。

  “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個行業多年來,只有意大利壓磚機往中國賣,我們很難打進意大利,這筆生意有標誌性意義。”楊學先還向記者透露,去年又與意大利客户達成了8000萬歐元的整線裝備出口生意。

  已在海外市場佔據半壁江山的恆力泰,在技術領先和性價比上都有較大競爭優勢。放眼全球能與之較量的,只有一家意大利企業,後者技術實力強勁而產銷量不足。

  顯而易見,陶瓷裝備的大量出口,也意味着瓷磚出口的減少。

  “2007年銷量超過他們的時候,裝備價格在國際上比他們低30%,現在價差縮小到10%,相比於很多國產裝備售價不及進口裝備的一半,已經算比較理想了。”楊學先補充道。

  這位企業負責人的話語中,流露出複雜的情感,一半是產銷量全球第一的成就與自信,一半是跟全球頂級對手之間的差距感。

  儘管把生意做到了對手家裏,楊學先言語間仍有一絲謹慎:“高端壓磚機的一些關鍵零部件,還依賴於歐美進口。如果全部國產化,性能有可能要降下來,在國際上沒法跟對手比拼品牌。”

  作為下游陶瓷企業負責人,張旗康對此深有感觸,近年來公司配備一條先進生產線,“客户需要什麼尺寸的陶瓷產品,根據訂單輸入電腦,生產線可以完成自動切割,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

  除了自動化的優點,這條生產線的精細度,更讓張旗康讚歎不已,“生產線進行流動切割,切割刀也是走動的,出來的陶瓷板用直角尺去量,整整齊齊的90度,絲毫不差,真是奇了怪了!”

  這條生產線的關鍵技術和裝備,依然被意大利陶機企業控制。“如果不買他們的壓磚機,就獲得不了這個切割設備,逼着我們高價進口設備。”張旗康感慨道。

  據楊學先介紹,最近四五年,母公司科達旗下的液壓公司,一直在投入研發壓磚機的核心泵。這種核心零部件以前是“卡脖子”技術,要靠德國進口,現在企業自主研發的技術水平,已接近於德國技術。

  “我們通過技術研發,要在全球產業轉移中,把最核心的零部件技術留下來。即使未來壓磚機產業轉移了,核心泵還要從我這裏買。”楊學先説。(記者劉荒、完顏文豪、劉宏宇、李坤晟)(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736 字。

轉載請註明: “隱形冠軍”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國沿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