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不再想當世界工廠,誰將取而代之?”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財經

編輯:供奉

中國近年來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製造越來越被世人認同。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中國還只是全球製造舞台上的一個小角色,成為世界低成本加工工廠,加工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比如玩具,服裝等等,隨後中國製造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拓展開來,中國業務也隨之不斷擴大,從製造業開始向電子產品等高端製造業轉型。

中國製造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國轉型之後,就將一些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到其他國家,中國也逐漸成為世界製造強國。戈登·漢森作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經濟學教授,他在近期就開始了一項調查研究,研究的方向是如果中國真的成為高端製造強國,那麼誰將取而代之成為世界工廠,還有就是中國是否能夠穩坐世界工廠這個角色。

漢森通過分析表示,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孟加拉國,柬埔寨和越南在過去20年來,在全球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中佔比顯著增加,如果説誰能取代中國成為下個世界工廠,顯而易見也是這兩國當中的一個。但目前主要的問題是,這兩個國家的規模完全不能夠像中國當初那樣取代東亞的生產,更何況兩國在經濟實力上與中國相比也是差距較大,所以這兩國是否能成為下個世界工廠還有待商榷。

漢森表示,中國可能取代自身地位

美國媒體這篇題為“中國不再想當世界工廠,誰將取而代之?”的文章也是引起人們極大興趣。日本媒體通過分析表示,日本將會保持強勁對華經貿關係,也更願意這樣做,而不是像其他國家一樣採取懲罰性措施。通過對西方國家採取的經濟政策進行分析也可知道,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主導地位並不會消失。

漢森也是綜合多方考慮,提出了另外一個假設,表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主導地位並不會變,但是在中國本土可能會出現資源轉移的現象,就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分散到國內的眾多地方,這樣就會造成中國或將最終取代自己。

目前由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不斷上升,一些國家也開始放棄中國市場,對外國進行採購,但最終發現放棄中國代價太高,所以一些企業採取折中辦法,採用“中國+1”戰略,就是在中國本土保留公司大部分製造業業務,然後再將部分業務分散到越南本地。這麼做的目的也是基於中國本土製造業基礎設施較好,所以在行業內當中性價比較強,也更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