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翅膀

插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翅膀
插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翅膀

如今的北京,哪裏是偶遇明星的最佳去處?工體?三里屯?大興國際機場?

自然是北京環球影城。翹首以盼20年,北京環球影城終於在9月1日正式開學,不,開園了。哈利波特禁忌之旅、變形金剛基地、功夫熊貓蓋世之地、好萊塢、小黃人和侏羅紀世界等等,每一個都屬於“爺青回”的超級IP。

作為各個領域的KOL,明星們又怎麼能落後熱點浪潮呢?於是,還屬於內測階段的環球影城,就已經引得眾多一線影星、流量idol、網絡紅人等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打卡。

自然,“紅人效應”給北京環球影城帶來了巨大的輻射作用,但他自身的“帶貨能力”也不容小覷。首都旅遊集團董事長宋宇曾在早前透露,預計開園以後,北京環球度假區每年接待遊客數量將在1000-1200萬人次。也即是,環球度假區將是一個擁有超百億消費潛力的消費市場。

由此可見,這種現象級的文旅IP對內在消費熱情的催動以及刺激消費外溢所帶來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但二十年才得一環球的北京,像這樣能拉動消費增長,提升城市多元文化的地標建築,未來北京還會有嗎?

北京説,有,不僅有,還很多。

插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翅膀

01

北京想更加國際範

9月5日,“2021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論壇”在2021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鋼園會場舉行。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閆立剛在論壇上正式發佈了《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

閆立剛指出,力爭到2025年,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和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體育、教育、醫療、會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

這意味着,北京一系列的新消費地標、新城市文化IP、以及“新的城市名片”已經在路上了!

曾經,“北京沒有美食”的話題在熱搜上反覆橫跳,北京人的“消費品味”也被網友反覆調侃,時不時就拿出來“評味”一番。但是,5年後,你還想在中國體驗什麼、買到什麼、逛到什麼?也許,在北京,都能實現。

依據規劃方案,北京國際消費中心的建設將會為北京新增哪些地標、商業圈或者城市消費品牌呢?比如:

要消費,有千億級國際化商圈。在消費地標上,規劃方案顯示,將依託故宮-王府井-隆福寺的“文化金三角”,推動王府井商圈;依託華貿購物中心、國貿商城、北京SKP等商業綜合體等打造千億級國際化商圈。

要品牌,有“城市首店”也有“老字號”。在消費品牌矩陣培育上,北京擬吸引國際國內品牌在京開設3000家以上首店、創新店、旗艦店,“北京老字號”認定總數達到230家左右。比如中糧·祥雲小鎮與北京堯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約,將引入fudi會員商店順義首店;華熙國際與廣州小鵬汽車簽約項目“華熙LIVE·五棵松引進品牌首店及旗艦店”等。

要玩耍,有新的城市文旅IP。比如“博物館之城”“書香京城”,培育“紅色旅遊”品牌;旅遊線路上,實施“漫步北京”“暢遊京郊”“點亮北京”等精品路線等等。

而為規劃方案做出支撐的,是各方合作意向熱情的暴漲。在2021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論壇中,新零售數字平台、智慧園區建設、品牌引進等7個項目就進行了現場簽約,簽約意向金額約7.8億元,同時發佈了10億元奧萊新零售產業基金,為北京建設方案奠定基礎。

其實,回顧北京近兩年的“動作”,不論是在北京區域規劃還是在經濟規劃層面—如去年十月,北京自貿區建設提上議程;今年八月中旬“平原新城及副中心”提法的提出,近日“北京證券建設交易所”的落地以及“國際消費中心”的官宣,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北京新的意義,也都透露出一絲信號,即北京一直在探索,亦或説是尋求屬於自己的新的經濟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這場歷經3年“醖釀”彌久的官宣,也不止“發聲”於北京。

插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翅膀

02

拿到首批“入場券”的五城

早在2019年,商務部提出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規劃。各城應聲而動,積極響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等二十多個萬億級GDP城市紛紛入局到“國際消費中心”建設的首批入場券爭奪戰之中。

最終,由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五個城市成功拿下。但為什麼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和重慶?細細梳理,這個五大城市也不過是“肌肉”比較強而有力罷了。

“規模廣”。從城市級別和區域範圍上來看,此次入選的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都是直轄市,廣州則是省會城市。

這五大城市也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粵港澳4個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中心城市,也是各自區域核心城市羣中的亮眼C位。

在輻射範圍上,其中,北京和天津可以輻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上海可以輻射華東地區;重慶可以輻射西南和中部地區;廣州則可以輻射華南地區。

“富裕度”。從城市的消費潛力和發展量級來看,五大城市的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都排在全國城市前列。其中,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重要消費指標來看,今年上半年,上海社消零總額達到9048億元,同比增長30.3%;同時,重慶社消零總額達6892.99億元,同比增長29.9%。

五大城市的“消費實力”有目共睹,那各自的“軟實力”則是關係到各城國際消費中心能否發揮拉到消費的核心關鍵了。如何保留“原滋原味”的同時,又能緊跟消費潮流;如何能在“百花齊放”的同時又“各自美麗”,也許是未來每個國際消費中心都不得不面對的發展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就曾向媒體強調,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形成與發展的路徑並不相同,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消費中心城市,其在形成的過程中往往具有專業化、特色化的特徵,比如迪拜以國際旅遊目的地為核心,首爾則以韓流文化和美容消費產業為核心。

目前來看,五大城市在國際消費中心建設“主攻方向”上各有側重。比如廣州重點將“中國製造力”轉化為“廣州消費力”,打造先進製造業服務業體系,推動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天津依靠其多年來在汽車、凍品、糧油等大宗進口商品的規模優勢,在“大商貿”產業載體的規劃下,提出打造北方最大的全球商品貿易基地。

而北京的重點似乎瞄定“國際”方向,力圖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比如,打造“世界級消費地標”,發展“首店經濟”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共有434家首店、旗艦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駐數量近半數。在未來,北京似乎更放開手腳嘗試在“首店經濟”上持續發力,營造“茶顏悦色效應”,塑造獨特的城市消費文化、品牌效應。

插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翅膀

03

消費已現“疲軟”?還有消費空間!

五大國際中心的建設,最大的旨嚮應該都在拉消費,促進雙循環經濟發展。正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定位目標,不僅是消費資源的聚集地,更是國家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導和帶動作用。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佔據重要地位。而長期以來,消費都是一塊短板,當下疫情年仍然如此。從數據上看,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增速為8.5%,低於眾多機構預期的11.6%,兩年複合增速則由6月的4.9%下降至3.6%,表現只能説差強人意。

而當下,由於國際貿易受限,去年提出的內循環在當下的意義更勝於以往,當下多地推出的政策也劍指消費。

為何消費不振?

蘇寧金融研究院的數據線顯示,2021年前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差距不大,但2021年後,GDP迅速超過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增長跑不贏GDP。經濟學理論中,GDP與物價上漲相掛鈎,今年整體上看,大宗商品漲價幅度頗大,部分大宗商品甚至超過了GDP的漲幅,這些上漲都會最終轉嫁到消費者手中,故消費不振也是可以理解,而出現這種現象後,會有人選則防禦性策略開始儲蓄,這就導致了消費的進一步走弱。

從企業端看,培凌榨菜、金龍魚和海天味業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司都出現了業績不如預期的情況。

海天味業公司實現營收123.32億元,同比增長6.36%;實現歸母淨利潤33.53億元,同比增長3.07%,而去年眾多機構的預測是18%,落差巨大。海天味業在半年報中分析,在銷售端,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帶來消費需求減弱,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在成本端,今年以來上游材料價格持續上升,企業生產成本面臨較大經營壓力,行業利潤受到擠壓。當下的消費不振甚至已經波及到了醬油,消費一地雞毛。

當下對於消費,有兩種觀點聲音較大。

一種是疫情短期衝擊的邏輯,認為消費是由於疫情的衝擊而產生了一種滯後恢復,但隨着疫情完全得到控制,消費會迎來一個補償性修復。

另一種是消費長期低迷的邏輯,疫情已經對消費的一些長期變量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即使疫情完全過去,這些變量也很難根本性扭轉,即便未來疫情結束,但也難恢復過去的增速。

縱然如此,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快速的經濟增長也為拉動消費留下了想象空間,隨着政策的逐步實施,未來或將興起一片消費中心城市。

9月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理論、政策與實踐》報告顯示,全球140個最大的消費城市人口占全球13%,卻貢獻了超過33%全球消費市場份額、超過36%的GDP。中國正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城市化水平超過了60%,已經形成了4.5億以上的中等消費人羣,中國建設消費中心城市正當其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43 字。

轉載請註明: 插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翅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