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揭牌開市,目前已滿3個月。記者日前獲悉,截至2022年1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8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佔比87%;新三板創新層掛牌公司1221家、基礎層掛牌公司5694家,呈現出“金字塔”結構。目前,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的掛牌公司超過千家。
北交所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北交所市場日均換手率2.00%,整體年化換手率為484%。投資者數量超480萬,是北交所設立消息宣佈前的2.8倍。公募基金積極入市交易。創新層和基礎層獲得有效帶動,2021年成交額同比增長19.76%,其中做市股票成交額同比增長37.76%;10只指數全部上漲。
全國股轉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北交所董事長徐明日前向媒體表示,新三板精選層由交易場所一個市場層次轉變為證券交易所,法律地位的提升,解決了前期困擾市場發展的一些重大關鍵性問題和制度性障礙。北交所與新三板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市場定位突出“更早、更小、更新”,與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形成錯位格局、增強服務合力。
北交所的長期目標是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徐明認為,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理解應概括為“七項特徵”,並須釐清“兩組關係”。相較發展成熟的大型企業,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主要具有七項特徵:創新動力更高、人才知識依賴度更高、成長潛力更高、創新模式多元、行業分佈多元、風險特徵更突出、區域分佈相對集中。在創新型中小企業識別過程中,須釐清“兩組關係”。一是與“專精特新”的關係。創新型中小企業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各領域,其創新不僅體現在新興產業,也會體現在傳統產業中,創新主體不僅包括以製造業為主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包括戰略新興產業中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的生活性服務業企業。
二是與“硬科技”“三創四新”的關係。創新型中小企業與科創板“硬科技”企業、創業板“三創四新”企業,均具有創新屬性。在個性方面,除發展階段更早外,北交所與新三板服務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更加凸顯包容與精準。在包容性上,北交所與新三板服務的行業分佈更為廣泛,市場僅設置負面清單,除國家宏觀調控、產業政策等明確禁止上市融資的個別行業外,不另設行業准入要求。在精準性上,要求企業具備創新屬性,能夠合理論證、充分披露。
市場上有一種認識以為,北交所主要服務以製造業為主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種認識並不全面。徐明表示,北交所同樣歡迎戰略新興產業中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的生活性服務業企業。他認為,應從“四個維度”理解服務主陣地:一是創新型中小企業聚集地;二是特色制度功能示範地;三是良好資本市場文化涵養地;四是“投早投小投新”生態策源地。在2022年,北交所將堅持錯位發展,堅守市場定位,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充分體現市場包容性和精準性,與資本市場其他板塊錯位分工、有機聯繫,合力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兼顧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特徵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拓展數量規模,初步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豐富企業結構,圍繞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鍊形成多元結構板塊。另一方面,做好互聯互通。切實發揮承上啓下功能,持續落實好與滬深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聯通機制。
業內專家表示,北交所在短時間內改革效應持續釋放、市場生態發生積極變化,殊為不易。下一步,建議北交所在資本市場發展一般規律基礎上,立足自身發展規律和需求,加大制度、產品和工具創新力度。結合創新型中小企業對外融資、資產組合需求特點,構建工具豐富、兼顧市場效率與風險約束的融資併購制度體系,多元的交易制度體系,進一步提升市場流動性和估值定價能力,逐步打造出我國資本市場上創新型中小企業“晴雨表”。(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