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投融資元年 金融機構和資本如何“碳”路?

氣候投融資元年 金融機構和資本如何“碳”路?


今年夏天,全球多地出現創紀錄的極端天氣,高温、乾旱、山火等氣候災難對人類正常生活乃至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減緩全球變暖”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實際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近年一直在強化,當前已有包括我國在內的超120個國家提出或準備提出碳中和目標,覆蓋全球經濟的90%、人口的85%、碳排放的88%。我國雙碳發展進程更是不斷提速,從公眾端的綠色出行、垃圾分類倡導,到產業端的綠色轉型、技術創新等。


近期,生態環境部、央行等九部委公佈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名單,北京市密雲區、通州區,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等23個地區入選,這距離去年底試點啓動僅過去了8個月。氣候投融資是什麼,如何發展,面臨哪些挑戰?本文重點圍繞這些問題予以解讀。


什麼是氣候投融資?為雙碳目標提供融資支持


“氣候投融資”一詞自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是因應對氣候變化而產生,因碳達峯碳中和而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丁輝在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峯會上介紹稱,氣候投融資目的是通過有效的措施去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應對氣候變化減緩適應領域,支持的是氣候友好型企業和項目,目標是雙碳還有綠色低碳轉型。


“在現在的語境下,可以簡單理解為致力於實現雙碳目標的融資支持。按照目前已披露的綠色融資投向,大致推算有70%左右的是氣候投融資。”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表示。


根據去年底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印發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明確氣候投融資支持的範圍有“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兩個方面。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工程項目,控制工業、農業、廢棄物處理等非能源活動温室氣體排放等屬於“減緩氣候變化”範疇。


在某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就有一個例子。據該地生態環境局公眾號文章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2020年底前,當地5家礦山企業全部關停。廢棄礦山如何資源化利用?該地探尋的路徑是利用治理完成的廢舊礦區,建設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清潔電力。同時多元化發展種植、採摘、新能源科普基地等農旅融合業態產品,帶動當地就業,文化旅遊發展。


“目前還需進一步加大對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融資,即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直接威脅。”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主管合夥人謝安表示。“適應氣候變化”包括提高農業、水資源、海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等重點領域適應能力,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等。


一個水利樞紐改變一方生態環境,原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在去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曾分享過這個故事。斯里蘭卡中部曾因內戰、複雜的地質條件等原因長期缺乏灌溉用水和飲用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為該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拉格哈坎達灌溉”提供了貸款支持。該項目利用較大的庫容將雨季的貯水調節到旱季使用,中部的水調節到北部使用,為斯里蘭卡產量24%左右的水稻種植區提供了灌溉用水,同時還帶動了漁業發展,給當地民眾提供了就業渠道。經過調節水資源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為斯里蘭卡應對極端氣候提供了基礎條件。


如何發展?差異化探索,建立激勵機制


氣候投融資首批試點的23個地區中,有北京市通州區、上海市浦東新區這樣經濟基礎好的城市,有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甘肅省蘭州市這樣的傳統工業或資源型城市,還有四川省天府新區、廣東省南沙新區等各類新區。


“差異化是現階段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的重中之重。”丁輝公開談到。魯政委表示,雙碳轉型是一場全國範圍的、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將影響到方方面面,所以需要試點樣本的廣泛代表性。比如一個地區以服務業為主,很大程度上實現該地區雙碳目標會比較簡單;如果一個地區仍處在重化工業階段,減碳壓力就會比較大。


魯政委進一步稱,降碳轉型過程中還要注意“公正轉型”的問題,要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羣體,“比如不需要那麼多火電廠了,那工人怎麼辦?”他提出,在轉型過程中要提前考慮一些事情,比如煤炭的清潔利用,煤還可以挖,但不能像過去那樣燒;比如火電廠的排放標準要提高,同時利用碳捕集技術也能很大程度上解決一部分問題;又如煤坑可不可以裝光伏板、能不能抽水蓄能等。這些都應納入考慮,而不是隻考慮減碳這一步。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高級顧問楊富強也表示,研究表明,在全國範圍內,能源轉型帶來的就業機會比失去的崗位要多,但在一些高度依賴傳統能源發展的地區,整個區域經濟是跟煤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些地區要發展新型的業態,才能保證轉型中平穩的過渡。


氣候投融資離不開政府的激勵措施。前述《方案》指出,當前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意識相對薄弱,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考核和激勵機制。


對此,魯政委分析稱,例如一個新技術出現之後能不能賺錢,就涉及機制的配合,經濟學裏有一個名詞叫“外部性內在化”。以電動車為例,現在很難説它的性能比汽油車更好,但它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電動車車牌比汽油車相對更易獲得。從理論上講,這就相當於通過讓汽油車的成本無限高(即有多少錢都買不到),從而給電動車的盈利創造了一個制度條件。目前很多技術的配套制度還在摸索完善當中,當制度還不具備時,即便這個技術已經成熟了,它的盈利依然是一個問題。


有哪些挑戰?需構建氣候投融資項目界定標準


投資規模大、收益率低、投資回報週期長等,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的普遍特點,這也會帶來融資難問題。我國目前綠色投融資的規模在15萬億元左右,按70%為氣候投融資的比例計算,氣候投融資規模超過10萬億元,但與碳中和目標下百萬億量級的資金需求相比,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不僅如此,目前綠色投資工具中信貸獨大,佔比高達約90%。


工具創新是《方案》列出的重點任務之一,新京報貝殼財經注意到,不少地區已展開規劃或探索。例如廣州地區企業參與發行全國首批碳中和債、碳中和資產證券化產品,赴港澳成功發行境外綠色債券,支持廣州軌道交通建設和電動公交置換、綠色建築和生活垃圾零填埋等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重點領域。在試點名單公佈後,保定市表示,將開發與優勢產業相匹配的綠色保險、併購投融資和綠色債券、綠色供應鏈融資、綠色金融租賃、碳排放權質押融資等特色投融資產品;武漢市武昌區表示,將穩步擴大氣候債券發行總量,推進碳中和債與氣候保險業務,鼓勵綠色企業IPO上市融資。


雖然監管已明確了氣候投融資支持的範圍,但仍需構建氣候投融資項目界定標準,否則對金融機構來説很容易成為一筆“糊塗賬”。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並具體落實,或會出現“洗綠”“漂綠”等問題。據新京報貝殼財經粗略統計,23個試點地區中,超10個地區在下一步規劃中提到要建設氣候投融資項目庫。


魯政委表示,目前我們對照的是2019年國家發改委頒佈的綠色產業目錄,在目錄裏的產業都被認為是綠色的。隨着形勢發展,有一個新概念出現——“轉型金融”,即高碳排放的經濟活動或市場主體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轉型所需要的金融支持。


普華永道今年5月發佈的《轉型金融白皮書》顯示,轉型金融包括未納入綠色金融標準但具有減緩氣候變化作用的項目或活動,比如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高爐長流程轉電爐短流程鍊鋼等。對金融機構而言,發展轉型金融的機遇和挑戰並存,其中挑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如何識別和滿足客户低碳轉型需求;二是如何評估和管理環境氣候風險;三是如何追蹤和管理轉型金融實踐,提升數據信息的透明度。


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呂學都對於如何計算和量化“氣候投融資”有更細緻的標準。他表示,一個温室氣體減排項目,可能涉及大量與“減緩氣候變化”無關的部分,真正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只是項目中的一部分。這就需要在政策和方法上確定“氣候投融資”的範圍,區分一個大項目中哪些屬於“氣候投融資”、哪些不屬於“氣候投融資”,並制定詳細的操作手冊。做好這種區分,是進一步制定和開發氣候投融資工具的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認為,今年我國將迎來“氣候投融資元年”,各項相關工作處於開展初期的探索階段,作為一項政策性引導性金融工具,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在實施的初級階段也必將會遇到各種阻礙與問題,但氣候投融資工作與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一樣,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當氣候投融資工作實現市場化與經濟規模後,中國將建立氣候投融資的獨特經驗,並樹立全球典範。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程維妙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楊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0 字。

轉載請註明: 氣候投融資元年 金融機構和資本如何“碳”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