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儀首歌 濟南報道

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王女士2020年4、5月的家庭賬本。

站在年終歲末,回首即將過去的2020年,如果要給這一年貼一個關鍵詞,“改變”二字恰如其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

對濟南的王女士來説,除了每天要佩戴口罩、更加註意個人衞生以外,最大的改變,應該是消費習慣的改變。

通過微信,王女士發給大眾網·海報記者兩張截圖,這是她2020年的家庭賬本。兩頁紙上,密密麻麻記錄着王女士一家2020年4月、5月每一天的開支情況。

變化:線上團購2000多、線下花費200多

“4月1日,小熊樂團購9元、正正團購19元、得意團購63元”“4月2日,宏峯團購75元”“4月5日,得意71元,正正32元”……

4月份,王女士基本上隔一天就團購一次,一個月裏在四五個團購平台上團購消費了18次,總計花費2047元。除了天貓超市、網課等網上消費,用在線下超意興、薛記炒貨等餐館、商店的生活消費,僅有200多塊錢。

“5月28日,正正團購69元,得意團購199元……”5月社區團購的花費更高一些,一個月裏團購了15次,總計花費2162元。除了理髮、朋友聚餐,基本上水電費、話費、鞋服、化妝品等全在網上繳費。

“以前,每個週末全家都會去大型超市採購一番,但是今年,一個月都去不了一次。上個月去了一趟超市,也只花了54塊錢。家裏的蔬菜水果米麪油等生活用品,基本上全都在團購羣裏解決了。”王女士説。

疫情之年,正在加速社區團購的擴張與下沉,催化着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

與此同時,傳統農貿市場、實體超市裏的菜販商户,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中海A5御山華府農貿市場撤了的攤位。(攝影:滿倩倩)

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位於郎茂山小區附近的七里山農產品市場門口。(攝影:滿倩倩)

衝擊:傳統農貿市場的銷售模式有所動搖

坐落在濟南南部的中海國際社區,佔地3600多畝,是入住人口達10萬人的大型社區。但是附近的農貿市場卻只有兩個,一個在A5御山華府社區附近,一個在B3雍景郡社區附近。

除此之外,在中海國際社區最北頭是中海環宇城購物中心,一樓大型超市幾度易主,以前是華潤萬家,現在更換成了家家悦;沿着九曲莊路一路向南,沿街商鋪開着多家小型超市,比如陶魯超市、樂購超市、統一銀座便利店,面積和規模較大的則是京東生活超市。

在兩個農貿市場沒有建起來前,環宇城和這些小型超市能滿足社區裏絕大多數居民生活日用品的購買需求。農貿市場開業後,附近的居民開始分流,前來買菜的居民日益增多,曾迎來一段短暫的熱鬧景象。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菜市場改造升級、關門裝修,再加上今年上半年疫情影響,兩個農貿市場經營每況愈下。

“這些小型超市不僅賣菜賣水果,有的還是社區團購的自提點。”中海A5御山華府農貿市場水果攤攤主張玉華,指指自家的攤位説,“你看,原來我的攤位在左邊,現在這個攤位也是賣水果的,上個月剛撤,賣不動,不賺錢。他撤了,我就挪到這來了。”

張玉華透露,以前週末一天水果營業額能賣五六千元,現在頂多4000元。賣不掉的,就讓老伴兒一早拉到大集上賠本賣。

“我們年紀大了,又不懂網上銷售,眼睜睜看着水果爛掉,怪心疼的。”張玉華搓着雙手,一臉無奈,“有些老客户都不來了,整個菜市場不見幾個買東西的人,好多都改成了早餐攤。”

中海B3雍景郡社區在小熊樂團購平台做“團長”的高露認為,在社區做團購兩年來,越來越多的鄰居接受了這種購買方式。方便、便宜、家門口提貨、質量又有保證,這是一種勢不可擋的消費趨勢。

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老年人拉着小推車,結夥搭伴地逛起了菜市場。(攝影:滿倩倩)

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七里山農產品市場門口張貼着關於提醒居民拒絕網絡購物詐騙的海報。(攝影:滿倩倩)

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郎茂山小區附近的七里山農產品市場。(攝影:滿倩倩)

改變:網上團購的消費趨勢勢不可擋

距離中海國際社區3.5公里遠,位於郎茂山小區附近的七里山農產品市場,與蕭條的中海農貿市場形成了明顯反差。

12月10日上午10點多,不少老年人拉着小推車,結夥搭伴地逛起了菜市場。相比中海的農貿市場,七里山農產品市場攤位較為集中,海鮮、肉食、蔬菜、水果一應俱全,區域劃分更合理,管理也更規範。

記者觀察到,在這個農產品市場買菜的顧客,90%以上是中老年人。

採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菜販攤主均表示:“社區團購對自己的經營收入有一定影響,但是自家賣的產品更新鮮,質量更有保證。”

有少數幾位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和年輕寶媽則表示,會有選擇性地來菜市場購買,“一般肉菜水產品選擇在菜市場購買,水果和其他生活日用品都在團購平台買。”

毋庸置疑,傳統農貿市場的銷售模式已經動搖,正遭受着生鮮電商與社區團購的衝擊。

對於消費者來説,社區團購的興起,不僅僅是便利和便宜,而且給了人們更多的購買選擇,足不出户就能貨比三家;對於傳統菜販來説,他們要想方設法穩住客流,更要採取多種銷售手段轉型“自救”;但當下最重要的,是讓這場由互聯網巨頭髮起的社區團購“混戰”真正打起來時,能夠提前預見並規避明顯的風險,朝着規範、完善、系統、誠信、健康的經營路子邁進。被互聯網巨頭一致選中的社區團購,必將經歷一場完善、規範、甚至大洗牌的陣痛期。

採訪結束時,一位30多歲的女菜販悄悄告訴記者,憑藉着多年賣菜的經驗,她今年也建立了自己的團購羣,一邊在菜市場賣菜,一邊通過線上團購擴大自家的蔬菜銷量。

(文中被訪者均為化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9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家庭賬本里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消費不到300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