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大寒潮拉響亞洲能源危機警報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道 路透社倫敦1月14日發表題為《大寒潮暴露了亞洲潛在的能源危機》的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東北亞地區的氣温長時間遠低於正常水平,導致煤炭、天然氣和電力供應的緊張程度達到了極限。
嚴寒不僅引發了危機,還暴露出以下潛在問題:人們迅速轉向利用天然氣供暖和發電,導致地區能源系統彈性不足。
在福島核災難發生十年後,日本未能重啓核能發電,也未找到替代發電手段,這導致該國發電能力不足,且過度依賴進口天然氣。
在整個亞洲,經濟增長、收入增加和電力需求激增令發電系統和國家進口充足液化天然氣的能力在用電高峯期承壓。
每次能源危機都具備四個要素:1.危機前,由於能源消費迅速增加,閒置產能和/或庫存被消耗;2.未能認識到日益增加的風險並及時採取預防行動;3.將潛在短缺轉變為實際短缺的短期觸發因素;4.短缺出現時恐慌性的過度反應。
2020至2021年亞洲遭遇的能源危機呈現出1946至1947年英國和1973至1974年美國遭遇的危機的許多特點。
其共同點是,異常天氣或供應中斷加劇了潛在的能源短缺,使危機達到緊要關頭;危機的跡象在幾個月前就已經顯現出來,但人們卻沒有立即採取行動。
英國煤炭危機
1947年,英國的氣温長時間低於正常水平,1月底到3月初出現了一系列暴風雪天氣。隨着該國努力供暖和維持工業生產,對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的需求猛增。
但是,公路、鐵路和沿海的煤炭運輸受到了大雪以及河流和港口結冰的干擾,導致發電廠、工廠和家庭的庫存降到了危險的地步。
即便燃料充足,該國日益老化的發電機組(其中許多在二戰後需要更換)也無法承擔迅速增加的負荷。
面對電網可能崩潰的局面,英國政府先是減少、然後停止對工業用户的供電,導致許多企業關門和失業人口激增。隨着危機加劇,英國家庭每天得斷電幾小時。
這次能源危機的直接原因是漫長的極端惡劣天氣,但這是遲早會發生的事。
危機爆發前,隨着工業產出在二戰結束後恢復,以及更多家庭增加用電,電力需求一直在迅速增長。但是,自二戰爆發以來,由於勞動力減少和老齡化、缺勤率上升和生產率下降,煤炭產量一直在減少。其結果是,煤炭庫存持續承受下行壓力。
由於電力需求迅速增長,煤炭庫存又極少,英國在1946年底就處在爆發能源危機的邊緣。
美國石油危機
1973年四季度至1974年初,阿拉伯國家下令禁止向美國等國出口石油,以抗議這些國家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持以色列,油價隨後飆漲。
人們經常指責禁運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
但是,由於供應未能跟上迅速增長的需求,原油、燃油、汽油和天然氣短缺的現象早在1973年、甚至1972年就已出現。
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國得克薩斯州和相鄰各州的石油產能大量過剩,為了支撐油價,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下令關井停產。
然而,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油價長期處於低位,這一方面推動石油消費迅速增長,另一方面則抑制了對生產的投資,到了1972年3月,閒置產能徹底消失。
從那時起,美國越來越容易受到進口中斷的影響,油價上漲是遲早的事。
1972年冬天,燃油供應承壓。煉油廠的對策是增加蒸餾油的產量,但這導致次年春季和夏季汽油短缺。
1973年10月5日、也就是贖罪日戰爭爆發的前一天,美國財政部呼籲所有消費者將恆温器調低三度,以免在即將到來的冬天出現燃油和天然氣短缺。
不斷加劇的能源危機或許促使阿拉伯石油出口國認為實施禁運能改變美國的外交政策,但能源短缺多半本就會迅速導致油價飆漲,即使不實施禁運也是一樣。
亞洲面臨氣荒?
亞洲的能源危機在2020年四季度就已有跡可循,當時有報道稱,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一些國家正在努力獲取足夠的液化天然氣,以滿足迅速增長的消費需求。
在整個南亞和東亞,電力供應因消費迅速增長而日益緊張,只有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曾短暫打斷消費增長勢頭。該地區對電力和進口液化天然氣的需求激增,但與此同時,發電儲量和天然氣儲量增幅卻不夠大。
包括電力、天然氣和煤炭在內,整個能源系統都缺乏應對異常天氣或供應中斷所需的靈活性。
到了2020年四季度,該地區的能源危機已初現端倪;只需一個寒冷天氣的漫長魔咒,它就會爆發。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