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如何創造流動性?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答大河財立方記者問丨博鰲會客廳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賈永標 文 朱哲 攝影)“你們這個問題很專業,實際上是博士生的研究課題。”

4月21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現場,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現場提問時説。

金融體系如何創造流動性?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答大河財立方記者問丨博鰲會客廳

這還要從此前一週他的一場演講説起,他認為,金融是創造流動性的,只不過傳統金融創造貨幣的流動性,現代金融創造資產的流動性,如果把這個問題理解透了,中國資本市場以及中國金融的改革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那麼在實際操作中金融應該如何創造流動性?在雙碳背景下,又應該如何尋找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結合點支撐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

金融體系如何創造流動性?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答大河財立方記者問丨博鰲會客廳

談金融創造流動性

“金融有六大功能,包括資源配置、支付清算、財富管理(或者説風險管理)、激勵機制、價格信息的提供以及股權分割。”吳曉求説,其中前三大功能是金融最基礎性的功能,在不同的金融變革時代,這些功能的適應性會發生結構性變化,這種結構性變化也體現出時代特徵。

吳曉求強調,世界各國的金融都是創造流動性的,要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和血脈。儘管説是六大功能,但是其最核心的功能可以抽象到一點,那就是金融如何去創造流動性,為社會創造流動性,這是金融功能當中的核心功能。

“當我們社會富裕了,人均GDP達到1.2萬美元,剩餘部分想提到一個機構進行財富管理,能夠獲得收益,這個財富管理底層資產來自哪裏?”吳曉求説,要買那些基礎類的市場,就是股票。什麼樣的資產有成長性?當然是不確定性,就是叫科技型企業,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現代金融和科技密切相關。

他還提到,社會需要可成長的資產,也就是説背後支撐它的資產業態必須是科技類的、創新性的。吳曉求表示,如果理清楚以上問題,就能找到中國發展資本市場的邏輯所在。資本市場發展的邏輯要找到現代金融和高科技結合的交叉點,這樣對政策制定也有好處。

金融體系如何創造流動性?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答大河財立方記者問丨博鰲會客廳

談近期市場震盪下行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最近市場有一些震盪下行”時,吳曉求説:“我們3點鐘剛剛收盤,指數跌到了3078點,離3032點只差一點點了,這的確反映出人們的信心不足。”

為什麼會信心不足?他給出了幾個原因。

第一,最直接最短期的因素是對疫情的理解,特別是一些發達地區如何控制好風險,市場有一些擔憂。吳曉求強調:“我們不要那麼恐慌,我相信疫情是能過去的,我們一定要相信這一條。”

“我們要保持信心,只要實體經濟有競爭力,科技型企業能夠發展起來,我們能夠推動經濟市場化的改革,能夠做出相應的政策安排,我認為市場還是有希望的,我們要把短期和長期分開來。”他強調,要讓市場投資者對未來充滿信心,“至於市場價格的波動,這是正常的。”

第二,全球部分地區加息也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影響。但吳曉求強調,研究中國經濟要看增長結構,我們和小國經濟不一樣,小國經濟中,外來資本佔了很大地位,而中國的內生性很強,內生性資本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他也強調:“我説這些話絕不意味着我們不重視外部資本,我們仍然要給外部資本創造良好的條件,因為中國經濟的內生性力量越來越大,佔絕對主導的地位,我們要讓這些內生性資本,包括外部資本要有穩定和預期。”

“外部加息會起一點作用,對資本流動會產生一點影響,但是沒有根本性的影響,中國資本的內生性非常強,不像一些小國,看外部加息了,沒有紅利就馬上撤退。”吳曉求説,中國經濟體量非常巨大,只要給投資者信心和平台就可以了。

金融體系如何創造流動性?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答大河財立方記者問丨博鰲會客廳

談高房價

吳曉求表示,房價從5000元漲到1萬、2萬,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但我們從5000元到5萬、10萬,只用了三五年的時間,這非常恐怖。吳曉求舉例稱:“比如現在北京有一套房子150平方米,四環邊上要1500萬元,人的一生賺1500萬元很難,一年收入40萬元不吃不喝要40年,而40年後已經退休了。”

吳曉求表示,非常不喜歡中國房地產價格這麼高,讓年輕一代非常有壓力。中國的未來在於年輕人,但房價把未來幾代人的財富都透支了。雖然統計出來加上它的財富有多少,實際上那是沒有意義的,它和金融資產不一樣。

吳曉求還表示,住房貸款利率也有點高,房貸利率和房價要下來,政策的重心是要讓年輕人有希望。“現在年輕人有這麼大的壓力,不得了。需要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迅速擴大廉租房的規模。”

金融體系如何創造流動性?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答大河財立方記者問丨博鰲會客廳

談註冊制改革

談及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吳曉求表示,到目前為止,中國資本市場中,包括香港投資者在內的境外投資者大概佔3.5%的比重,“應該説這個比重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和中國經濟的地位,中國經濟的開放相比,還是比較低的”。

他還給出了兩個需要考慮的重點:第一是如何評估開放帶來的風險。在吳曉求看來,從總體上看,“開放”對中國金融資本改革和中國經濟非常有價值,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紅利,但也需要評估開放帶來的風險。“這個評估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理解有關係。”他説,我們總會覺得開放的風險巨大,所以非常謹慎。“我們在不斷地摸索,這是一個對開放之後風險的理解。”

第二是一個很重要的硬條件沒有達到——人民幣的可自由交易。吳曉求説,如果人民幣不能完全實現可自由交易的改革,這個市場就不能完全開放,只能採取管道式的改革。“人民幣完全實現可自由交易,那個時候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條件就已經具備了。”

他強調,當前的複雜國際環境,特別是複雜的地緣政治以及敏感地區對全球所帶來的重大影響,的確對我國金融體系的開放和人民幣的國際化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和新的複雜性。“我個人希望到‘十四五’結束的時候,人民幣可以完成完全可自由交易的改革。”

責編:楊志瑩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52 字。

轉載請註明: 金融體系如何創造流動性?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答大河財立方記者問丨博鰲會客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