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連續第5個月攀升——國際大米價格上漲如何應對
最新發布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食品價格指數顯示,今年以來,國際大米價格連續第5個月攀升,達到12個月高點。大米作為一種口糧,其價格連續攀升,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國際大米價格為何連續攀升?對糧食市場影響有多大?
價格為何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即使國際大米價格連續5個月攀升,但其價格仍然比去年同期下跌6.0%。國際大米價格自去年3月份連續下跌至去年年底,價格一度跌去27.5%。現階段大米價格上漲是去年連續下跌的一種反彈。實際上,作為大米主要出口國,印度、越南的大米出口價格波動不大。
辯證地看,國際大米價格上漲是全球通貨膨脹的一部分。今年以來,多個國家出現通貨膨脹現象,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創出新高。
例如,泰國是國際大米價格形成中心,近一段時間,泰國國內通脹壓力較大。泰國央行數據顯示,5月份泰國CPI同比上漲7.1%。糧價是百價之基。大米作為重要農產品,在整個消費者價格指數“籃子商品”中,其價格上漲往往先於其他商品,也較其他商品上漲幅度更大。今年以來,泰國國內市場大米價格上漲約25%,目前,泰國國內大米市場價格已高於出口價格。
國際大米價格上漲也受到小麥等關聯品種價格傳導帶動。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國際小麥價格易漲難跌,橫向傳導作用還將持續,引發國際大米價格聯動上漲。據測算,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小麥價格每上漲1%,帶動大米價格上漲0.2%左右。
國際大米價格上漲有其生產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的市場基礎。
從生產端看,稻穀主產國一般都是化肥進口國,本身就承受農資成本壓力。俄烏衝突導致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化肥主產國出口受阻,進一步推動了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增加了大米生產成本。
從需求端看,來自中東地區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今年年初以來,泰國已向伊拉克出口超過20萬噸大米,預計還將再出口20萬噸;由於小麥、玉米價格上漲,部分國家將稻穀用於生產飼料,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經發布預測,2021/2022年度全球大米動物飼料使用量預計達2230萬噸,同比增加11.9%。
未來會否繼續上漲
在目前背景下,未來國際大米價格會不會繼續上漲?對糧食市場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未來國際大米價格主要受到出口國政策的影響。日前,東南亞主要大米出口國謀劃聯合漲價。5月底,泰國政府發言人表示,泰國與越南計劃聯合提高大米價格。但是暫未有明確政策消息發佈。從近3年情況看,泰國和越南約佔全球大米產量的9.5%,約佔全球出口量的32.8%。這次泰國與越南計劃聯合漲價,類似2008年“大米出口OPEC”重提,但是當時因主要出口國利益協調不一致等因素未能實施。
另外,印度於5月份宣佈禁止小麥出口,市場一直高度關注印度限制大米出口的可能性。印度大米產量佔全球產量的23.5%,出口量約佔26.2%,庫存約佔18.1%,出口價格最低,出口量持續增長,對國際糧價有較大影響。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計,2021/2022年度印度大米庫存量約3900萬噸。另據印度政府主管食品事務的官員聲稱,該國加工成品米和水稻的政府庫存水平達5782萬噸,大概是目標儲量1354萬噸的4倍,所以暫時沒有禁止大米出口的計劃。
大米市場相對獨立於其他糧食市場。大米主要是作為口糧來消費,加工鏈條相對較短;同時受飲食習慣影響,大米口糧需求總體變化不大;另外,稻穀受營養指標、能值等制約,一般也不具備大量用於飼料的潛力。從2021年情況看,全球大米產量5.21億噸,貿易量為5150萬噸,貿易約佔產量的9.9%。同期,小麥貿易量超過1.92億噸,佔產量的24.7%,玉米貿易量接近1.81億噸,佔產量的15%。無論從貿易體量上看,還是從佔生產量比重上看,大米貿易量都不大。大米主要生產國、消費國以亞洲國家為主,亞洲國家大米基本能夠保持自給,進口量較少。以進口量較大的菲律賓為例,2021年該國進口量達300萬噸,對外依存度也僅為18.8%。因此,大米進口國對國際大米價格波動普遍具有一定承受力。
國際市場具備抵禦大米價格暴漲的產量、庫存基礎,以及相應的匯率環境。當前,全球大米庫存保持高位、主產國產量預期增長。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預測,2021/2022年度全球大米產量5.20億噸,雖然產量比上年減少0.2%,但是期末庫存仍然保持1.92億噸的高位,庫存消費比達到36.4%。根據各主要國際機構預測,東南亞、南亞主產國產量預期增長,預計印度產量將達到創紀錄的1.3億噸,巴基斯坦、泰國、緬甸等地產量預計普遍增加。另外,自2021年以來泰銖持續貶值,至5月已累計貶值12.1%,因此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大米價格依然承受下跌壓力。
國內市場如何應對
國際大米價格上漲對國內市場影響較小。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米進口國,但2021年也只進口了496萬噸,僅佔總產量約3.4%。而且,我國大米進口來源集中度並不高。據海關統計數據,2022年1月至4月累計,我國進口大米226萬噸,進口主要來源國依次為:印度(佔進口總量的30.9%)、巴基斯坦(佔26.6%)、泰國(佔13.5%)、緬甸(佔12.2%)、越南(佔10.2%)。因此,即使泰國大米價格繼續上漲,我國大米進口商也可以更多轉向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進口。
從生產端來看,我國大米市場穩定具備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政策保障。稻穀產量自2011年起一直維持在4000億斤以上,近年來連續獲得豐收,2021年產量達4257億斤。國家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近期中央財政還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為保證農民種糧收益,2022年稻穀最低收購價全面上調,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分別為每50公斤124元、129元、131元,較上年分別提高2元、1元、1元。國家還開展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集成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打造一批優質食味稻和專用加工早稻的糧食示範基地。同時,國家採取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保證了種糧農民積極性;除了糧食進出口調控機制外,還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等政策。以上相關措施吞吐調節、互為補充,為稻米市場穩定提供了環境,築牢了根基。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 彭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