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未來我來

未來已來,未來我來

——寫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閉幕之際

光明日報記者胡曉軍光明日報通訊員薛斌

10月15日晚,歷時4天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南昌大學落下帷幕。南昌大學“中科光芯-硅基無熒光粉發光芯片產業化應用”團隊獲冠軍,其項目技術產業應用已涵蓋户外照明、家居照明、教育照明、特種照明、農業照明等領域。而獲亞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發天信-萬米高空無人守護者”團隊正向着建成國內首家擁有全系列機種的大型無人機航空公司而努力。

這是一次備受矚目的國際賽事。來自121個國家和地區的4347所高校、228萬餘個項目、956萬餘人次報名參賽,其中1085個優秀項目入圍總決賽。

青年學子們,在“雙創”大賽上大展風采。

“未來已來,未來我來。”在賽事期間舉辦的“慧秀中外”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展廳門檐上印着的這8個字,洋溢着“雙創”學子們面對未來的豪氣。

2015年,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啓幕。“大賽為中國高等教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支創新創業的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新鋭大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説。

據統計,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7年來,累計有603萬個團隊、2533萬名大學生參賽。許多基於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在大賽集中亮相,項目成長持續帶動新經濟發展,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有8.5萬個企業為開展項目直接提供就業崗位73萬個,上下游的聯動間接就業460多萬人,為大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實現創新創業夢想的大平台。

一個個新穎先進的參賽項目,吸引着諸多觀眾的關注。魯東大學“固土成型技術領航者——全國首創‘一劑多用’土壤粘合劑”項目,有效解決了植株移栽中散土致死問題及邊坡防護成本高、週期長的問題;温州職業技術學院“研創科技——釐米級物聯定位領航者”項目,是頗具前景的室內物聯定位技術。浙江大學“Goprint——多功能智能打印機先行者”項目,能將打印機縮小至錢包大小,讓隨時隨地打印變為現實;南昌大學“珍蚌珍美”項目團隊,其優質蚌苗在全國已累計推廣30萬畝,覆蓋5個省份2個直轄市,項目治理水面總面積超過1萬畝,建立了5個項目示範基地。“珍蚌珍美”項目團隊成員阮慶欣説:“我學的是農學專業,這就要求我們要走進農村、走進一線,瞭解我國農村的現狀,為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連續舉辦7屆的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鍛造出一支又一支敢闖會創的青年生力軍,也撬動起深入高等教育肌理的教育改革——3萬餘門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相繼開設、3.5萬餘人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隊伍相繼建立、200所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相繼建設。

目前,超過1000所高校的139萬名大學生參與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累計約34萬個國家級項目獲得了總計超過58億元的資助。

從第三屆大賽開始,組委會從參賽學生中招募百餘支大學生創業團隊開啓“紅旅”活動,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向鄉村、革命老區,展現了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創業温度——今年全國共有2586所院校的40萬個創新創業團隊、181萬名大學生紮根革命老區、城鄉社區創新創業,共對接農户105萬户、企業2.1萬多家,簽訂合作協議3萬餘項。

“青年學子投身革命老區助力鄉村振興,就是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為老區帶來更多的光和熱,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奮鬥目標。”南昌大學“珍蚌珍美”團隊負責人鄒青青説。

良好的創新創業成果,也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庫”。

“創新創業大賽這種聚合與比拼,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力量積蓄,創新創業關係到中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吳巖認為,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了大學生敢闖會創的可貴素質,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為當代大學生綻放自我、展現風采、服務國家提供了新平台,為世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7日02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3 字。

轉載請註明: 未來已來,未來我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