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其中最受關注的二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增速成功實現“轉正”。
我們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成功消化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走出一波強勁的“V型反轉線”,中國經濟為何仍能“一枝獨秀”?
我們將此次“半年報”分解為八大板塊,繪出PMI、外商企業投資增速等18個重要指標走勢圖,中國經濟為何V型復甦便一目瞭然。
下半年旅遊、電影等服務消費會猛烈回補嗎?
全球外需不振,下半年我國出口的傳統旺季能否撐住?
……
未來會怎樣,永遠是投資者更關心的話題。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6位經濟學家,從內外需、資本市場、財政貨幣政策等不同維度,為讀者研判2020年中國經濟“下半場”。
八大板塊解析經濟復甦“密碼”
一、先導指標:PMI創下有數據以來最快反彈紀錄
二季度GDP增速比一季度大幅度上升10個百分點,很快便實現“由負轉正”。呈高速復甦態勢,早已從先導性經濟指標中露出端倪。
作為判斷產業發展和經濟前景重要的前瞻指標,製造業PMI一直是預判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走勢的重要抓手。2008年11月,中國製造業PMI曾錄得38.8%的歷史低點,2009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便下滑至6.1%的多年來最低值。
2020年2月,製造業PMI創下35.7%的有數據以來最低水平後,一季度GDP增速降至前所未有的負增長區間——下滑6.8%。
隨後PMI強勁反彈:僅過一個月,3月製造業PMI就大力拉昇16.3個百分點,重返50%的榮枯線上方,實現有數據以來最快的反彈紀錄。
接下來3個月裏,PMI更持續處於榮枯線上,意味着經濟發展已出現趨勢性向好變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製造業PMI用了8個月時間才站穩榮枯線上。
由此可見,今年這波經濟反彈比2008~2009年時迅速而穩定很多。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指出,面對疫情帶來的罕見衝擊,我們及時果斷出手,出台實施了一攬子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的對沖政策,對穩定經濟基本盤形成強大支撐。這些財政、貨幣政策都是直達地方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的,可以説是“精準滴灌”。
二、工業:“新制造業”和“舊制造業”攜手復甦
本輪經濟復甦最大的推動因素是什麼?各項數據對此給出了答案:生產端特別是工業生產的強勁回暖,帶動整體經濟全面回升。
從宏觀層面看,今年6月,反映工業生產最主要的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8%,增速創下年內最高水平。
結合整個二季度的數據來看,4~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部同比正增長,也與二季度GDP增速“轉正”的趨勢保持一致。
而從微觀層面看,對工業“全面復甦”的態勢就能把握得更加明晰、透徹。
下表顯示了國家統計局劃分的17個主要工業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下降情況。在經濟受到明顯衝擊的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的行業數量一直多於保持同比增長的行業,1~2月甚至還出現了“沒有一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的罕見現象。
進入二季度後,情況很快發生扭轉:4月、5月、6月這3個月,分別有94%、94%和88%的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實現了“U型反轉”。
即使是二季度增加值月度數據出現同比下降的行業,降幅也均未超過3%。這意味着不論在原材料工業、傳統制造業和新型製造業領域,全面復甦態勢都是相同的、一貫的。
主要工業品產量數據更能説明這一趨勢:無論是代表原材料工業的鋼材、水泥,代表傳統制造業的金屬切削機牀、汽車,還是代表新型製造業的集成電路,這五類產品6月的產量全部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工業的全行業復甦,也體現出一系列助企政策正在見效:降低工商業電價為企業用電成本“減負”、加大減税降費力度為企業紓困等等。
三、消費:實體與線上兩大指標你追我趕
工業表現雖強,但如果經濟復甦只靠供給端,那便會是“獨木難支”。
從今年6月和整個上半年數據看,在“後疫情時代”,反映消費表現的各項指標迅速回補至接近正常水平,不少消費單項數據可圈可點。
從整體數據看,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526億元,這是年內連續兩個月出現單月零售總額“破3萬億”的情況,顯示消費已基本實現趨勢性修復。
而在細分指標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更能反映實體消費的趨勢和走向,限額以上單位指達到一定規模的零售和餐飲服務企業。
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整體增速尚未“轉正”,但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已經連續兩個月保持同比正增長,這預示着整體消費增速有望很快“轉正”。
更值得關注的是,如果我們將反映實體消費的指標——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總額和反映網絡消費的指標——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累計總量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雖然這半年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累計總量雖然一直在穩步增長,但始終沒有出現過超過同期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總額的情況。
這就表明,不少人擔心的“實體消費被網購擠出”被證偽——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體消費盡管受到疫情嚴重衝擊,但仍舊維持住了“基本盤”。而實體消費和線上消費也不是“互相替代”的關係,它們的共同發力將使消費全面復甦可期。
四、投資:外商投資再轉正凸顯投資高地優勢
應對疫情衝擊,投資是有效的“對沖器”。今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以重要基礎設施投資為代表的固定資產投資正在“全線發力”。
以水利、道路運輸、鐵路運輸三個基建投資的“大頭”為例。今年前6月,這三個領域的投資首次出現全部同比正增長的情況,其中鐵路運輸業投資上次出現增長還是去年11月的事。
重要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在2020年內首次全部轉正,意味着上游生產的鋼鐵、水泥等產品正變成橋樑、道路、高鐵軌道,再一次體現出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經濟上下游的循環,也通過投資這隻“看不見的手”有序運轉起來。
而在政策層面,基建投資加碼提速的明確信號繼續釋放:7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未來我國將安排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匡算總投資約1.29萬億元,能夠帶動直接和間接投資約6.6萬億元。
剛剛發佈的投資數據還揭示:外商仍然更加堅定地“看多中國”。在固定資產投資整體仍處於同比負增長時,今年1~6月外商企業投資增速先實現“轉正”,這是2019年11月以來首次出現。
外商企業投資時隔8個月再現同比增長,顯示出在“後疫情時代”,中國展現出了一系列優勢,讓全球“投資寶地”的地位更加凸顯,中國對於境外資本的吸引力顯著上升。
五、物價:核心CPI持續收縮 仍需關注通脹壓力
物價的穩定,能讓經濟的復甦、政策的落實不受掣肘。
今年1月,CPI同比漲幅攀至5.4%的高點。在經濟和生產受到疫情影響的背景下,CPI指標是否會在年內持續高位運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大懸念。
不過,隨着經濟社會運行的逐步恢復正常,物價有關指標也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超預期回落”:3月CPI重返“4時代”、4月CPI重返“3時代”、5月CPI重返“2時代”……
而排除了食品、能源等短期擾動因素的核心CPI指標,在上半年持續出現漲幅收窄的態勢,也為下半年物價的穩定奠定了基礎。物價穩定,既有利於擴大居民消費、保持內需修復,也不會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相機調整帶來干擾。但在全球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也需要密切關注通脹壓力的變化。
六、進出口:原油進口連破紀錄 中國需求帶動全球復甦
國際經貿環境深度震盪,2020年上半年中國正用自身的增長,有力地帶動全球經濟重返正常軌道。
在進口數據方面,由於中國生產強力復甦,使得多種工業原材料進口量大幅度增長。
其中,原油進口量更是連續突破有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中國6月進口原油5318萬噸,相當於1290萬桶/日。
而在另一種重要的工業生產原料——鐵礦砂方面,中國6月進口量也創下33個月以來新高,與去年6月同比暴漲35.3%。
而在出口數據方面,隨着中國開足馬力向全世界提供急需的各項產品,今年6月,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這一重要指標再破萬億,顯示我國出口行業極強的韌性。
在穩外貿政策方面,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介紹,今年以來,我國先後出台外貿穩增長10條措施並制定50條具體任務清單等一攬子政策措施,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達產,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運轉,穩住外貿基本盤。
七、就業:“在職未上班”現象漸趨消退 疫情擾動基本消失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開年後受疫情嚴重衝擊之下,就業相關指標能否順利完成?
此前,受疫情防控阻斷交通、企業無法正常經營等因素影響,社會上出現了較普遍的“在職未上班”現象。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曾披露,3月份,全國約18.3%的就業人員處於在職未上班狀態。
隨着疫情得到控制,“近兩成就業人員在職未上班”的現象很快趨於消失:上表數據顯示,4月以後,只有佔比個位數的就業人員還處在“在職未上班”狀態。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披露:“疫情期間在職未上班的比重持續降低,6月份為0.8%”。考慮到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也有一部分人由於休假或者各種原因處於在職未上班狀態,此次公佈的0.8%的數值已與去年同期持平。
另一個指標——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也在二季度回升至正常水平:尤其是6月,企業員工到崗和工作狀況指標已經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疫情對勞動者就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已基本趨於消退,這為今年如期完成全年就業任務奠定良好基礎。
八、金融:上半年貸款同比多增超2萬億 絕大部分投向實體經濟
在生產生活秩序復甦的同時,金融的有序擴張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解讀稱,從貸款結構來看,人民幣貸款絕大部分都投向了實體經濟,企事業單位貸款增長8.77萬億,佔各項貸款新增量的72.6%。
從期限上來看,短期貸款同比多增1.36萬億元,為企業提供了必要的流動性支持,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1.37萬億元,有利於支持企業的復工和復產。
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介紹,今年疫情以來我國貨幣政策有兩個主線:
一是正常的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通過總量、價格、結構工具來提供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使貨幣信貸能夠為經濟復甦提供足夠的支持。
二是針對疫情出台的一些特殊的、階段性的貨幣政策工具。
六大經濟學家研判中國經濟“下半場”
上半年經濟反彈表現超出各界預期,下半年經濟走勢又該如何研判?投資、消費、出口三架馬車增長動力如何?隨着生產強勢反彈,下半年就業有哪些趨勢?經濟基本面向好,本週股市卻出現大跌,兩者之間有無關聯……
圍繞這一系列經濟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6位經濟學家,來聽聽他們對下半年宏觀經濟運行的判斷。
石英華:就業整體向好 預計全年經濟增長2%~3%
上半年經濟表現超出預期,二季度GDP由負轉正,這是否可以看作“V型”反彈呢?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英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二季度GDP增速轉正,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6.8%轉為增長3.2%,固投、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的改善超出市場預期,供給端和需求端都有一些積極因素和勢頭,表明對沖疫情衝擊的刺激政策、救助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經濟復甦態勢延續,呈現“V”型反彈之勢。
石英華認為,考慮到疫情反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等因素,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在2%~3%之間。下半年經濟恢復仍需關注供需結構的平衡、國內國際兩大循環的暢通、產融共生格局進一步形成、中小型市場主體生存狀況改善等方面。
穩就業是當前經濟政策中的重點,就業優先政策全面強化,近幾個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逐月有所回落。如何研判下半年就業形勢?
石英華向記者分析,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6月連續小幅下降,6月份25~59歲羣體人口調查失業率低於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0.5個百分點。5~6月就業人均工作時間分別為46.1小時/周、46.8小時/周,顯示穩就業、保民生各項政策措施的效應逐步顯現,復產和就業勢頭趨於樂觀。
不過與此同時要看到,經濟尚在復甦中,當前就業形勢仍然嚴峻。農村轉移勞動力、大專院校應屆畢業生、個體經營者等重點羣體的就業壓力突出。就業政策應着力促進中小市場主體恢復,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鼓勵新業態就業和靈活就業。
趙萍:供給端暫停鍵解除 服務消費有望V型反彈
本週消費市場接連迎來好消息——繼國內跨省團隊遊恢復之後,電影市場也將在7月20日復工。上述領域的逐步開放,消費短期內能否迎來回補效應?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人均消費支出當中,佔比40%以上是服務消費。一些服務行業如電影、旅遊等具有社交和人員聚集等特點,前期受疫情的影響較大,當這些領域的供給能力逐步恢復正常,消費需求有望出現較快釋放,也會有效帶動總消費快速回補。
趙萍認為,在我國消費升級的進程中,如果不是受到疫情的影響,服務消費的增速和佔比都會呈現持續提高的態勢,需求非常旺盛。一旦供給端的暫停鍵開始解除,短期內反彈會比較明顯。“我認為服務消費將實現V型反彈。”
居民收入是支撐消費的主要動力。上半年如果考慮價格因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有所下降,這又將如何影響下半年的消費回升?
趙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雖然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下降了1.3%,但從收入結構上來看,對消費影響比較大的長期性收入,比如人均工資性收入、人均財產性收入都保持了正增長,進一步夯實了未來消費增長的基礎,使消費能力得到明顯的支撐,這也有助於下半年消費的持續回暖。
趙萍認為未來消費主要有三大增長點:服務消費增速將顯著提升;線上消費會保持快速增長;醫療用品和健身器材將成為消費的主要載體。
沈建光:A股本週下跌與經濟數據無關 海外資金會看好後市
就在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當天,A股市場卻出現百股跌停,兩者之間有沒有關聯?未來股市走勢又會如何演進?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上半年經濟數據是不錯的,二季度3.2%的增長在全世界都是一枝獨秀的。
“我認為,本週股市大跌與經濟數據沒有關係,主要還是前段時間A股漲得非常厲害,從年初到現在,A股漲幅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我認為大跌可能反映了資金獲利後的一種回調。”
沈建光認為,一方面A股多種指數漲了很多,有獲利回吐的需要;另一方面,監管層對最近市場的瘋漲、漲得太快也表示了擔心,對於場外配資和公募基金的規模都加強監管,這其實也是希望市場能走出慢牛的格局。
沈建光預計,當前股市下跌應該不會持續下去,因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在全球來看當前都是最好的,海外復工復產依然受到挫折,所以海外資金會繼續看好中國,而我們資本市場很多改革措施也是利好股市的做法。
不少觀點認為,寬鬆的流動性助長了這一輪“牛市”。沈建光也向記者分析,前期漲幅較大,流動性肯定是其中一個方面,總體上確實比較寬鬆。但也應當看到,實體經濟、生產端恢復是不錯的,而需求端包括投資、消費,復甦的步伐沒有生產端那麼快,所以大量流動性釋放,有一部分會流到股市、樓市。
“但監管層也在嚴查。這種態度是很正確的,不希望有‘瘋牛’出現。這種調整,我認為長遠來看是健康的。”沈建光説。
他預計,未來流動性仍然會比較寬鬆,但貨幣政策已較4、5月份的寬鬆狀態出現邊際收緊,當前也沒有新的降息信號。
“前期大家對寬鬆的預期比較高,特別在疫情期間大幅放鬆,預期認為會是常態,但其實這不可能是常態的,所以邊際上有一些收緊,讓市場覺得要收緊了。但是我認為貨幣政策不會出現持續的收緊。”沈建光強調。
江飛濤:通過穩投資帶動就業 三季度固投增速大概率轉正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5個月降幅收窄。隨着二季度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轉正,下半年投資趨勢如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融合研究室副主任江飛濤向記者表示,從上半年情況來看,基礎設施投資降幅收窄,政策層面的支持力度初見成效,特別是財政政策如專項債的發行等,起到了很好的引導效果。
他預計,8月~9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轉正的概率很大,特別是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恢復。“從我們瞭解的情況來看,上半年基建投資和項目開工受到了疫情影響,主要是在市政項目和交通設施領域。”
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飛濤向記者強調,以往基建投資常見兩位數的增長,而現在基數已經相當高了,現在的政策目標也不會去刻意追求兩位數的增速。
“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基建項目,主要是為了對沖疫情影響,通過穩投資來充當帶動就業的抓手。在這點上我比較看好下半年投資增速的回升轉正。”江飛濤説。
李旭紅:為企業持續減負 下半年税收收入不會明顯增長
17日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3%。那麼下半年的税收情況又將如何呢?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税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減税降費政策,預計下半年税收收入並不會帶來較為明顯的增幅。
李旭紅認為,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六穩”和“六保”,尤其是以減輕市場主體負擔、穩定就業為主。在此基礎上,縮小財政收支差距,在赤字率能夠與預期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的前提下,保持税收收入規模的相對穩定,對經濟、社會的穩定是有利的。
税收政策能夠發揮導向作用,下半年如何運用好税收政策對沖疫情影響?
對此李旭紅認為,税收政策對就業、實體經濟等方面的支撐作用非常重要。尤其在疫情帶來的困難之下,要通過減税降費,讓企業負擔減輕,才能夠保住市場主體,擴大內需,從而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
李旭紅強調,下半年還需要繼續發揮税收對實體經濟的扶持作用。在政策的着力點上可以更為精確,例如加大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第三產業以及外向型經濟的扶持,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就業、穩定經濟。
白明:生活必需品出口將恢復性上漲 跨境電商有望成外貿新主力
上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14.24萬億元,同比下降3.2%。如何看待下半年出口走勢?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中國外貿在供給端方面已不存在大的問題,國內絕大多數外貿企業已實現復工達產,但海外需求端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海外疫情仍在蔓延,近期美國等地還有反彈的趨勢,不排除下半年會出現進一步的疫情反覆。
不過,白明對下半年的外貿整體走勢仍較為樂觀。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需求端對於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並不會減弱,而這些產品也是中國出口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部分疫情緩解國家的需求將出現恢復性上漲。
下半年哪些產品有望成為出口的主力軍?
白明認為,從產品品種來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剛需品,比如像嬰兒車、嬰兒牀、衣帽等,一些彈性消費的商品需求則仍有不確定性。
白明指出,應對疫情衝擊,跨境電商是互聯網時代發展最為迅速的貿易方式,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減少中間環節,解決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未來跨境電商很可能與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一起,成為支撐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
記者手記│中國經濟復甦會成為全球經濟最強大的動力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先降後升,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甦。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實現經濟由降轉升,走出超預期的“V型”反彈,這份上半年的成績單來之不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採訪諸多經濟學家的過程中,一個最切身的感受是,他們對政策層面的應對給予了高度肯定。當經濟發展面臨國內外重重壓力,新冠肺炎疫情疊加複雜的外部環境,政策層面緊緊圍繞“六穩”“六保”,穩住經濟基本盤,保住了基本民生。
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有力舉措,比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對企業更大規模減税降費讓利,惠企利民;多措並舉幫助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羣體就業等。
放眼世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判斷,雖然全球經濟活動在今年前所未有的下滑後正在回暖,但“還未走出困境”,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引發更大的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一直獨秀”,上半年的強勢復甦,也會成為全球經濟最強勁的動力。
距離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還剩不到半年時間,只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就必定能夠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視覺:劉青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