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年以來144只基金清盤 同比增長73%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財經

今年以來,已有144只基金宣告清盤,其中債基佔比接近四分之一。此外,面臨“3年大考”的發起式基金中,有超四成基金規模尚未達到2億元,或面臨清盤。

144只基金清盤  同比增73%

Wind數據顯示,7月有19只基金進入清算程序。截至7月31日,今年以來,累計有54家公司旗下的144只基金遭遇清盤,較去年同期的83只產品增長73.49%。其中,63只為債券型基金,佔比達43.74%,此外,55只為混合型基金,20只為股票型基金。

根據公告,基金清盤歸於三類:一是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二是在基金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基金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或者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三是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其他清盤條件。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基金清盤已逐漸成為公募基金市場常態,成為一種新陳代謝、優勝劣汰機制,更是基金公司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運作效率的辦法,長期來看也有利於基金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上述人士還提到,債券基金大多是面向機構客户的定製產品,成立時份額可能本就不大,如果持有量較大的機構客户因需求變化、流動性要求等原因贖回基金,加之後期持續募集的能力不足,就容易導致清盤。

上海證券基金分析師李柯柯表示,清盤基金數量增加,一方面是由於基金總數量不斷增長,產品間競爭加劇,導致競爭優勢不突出的迷你基金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今年市場波動相對較大,基金淨值下降加上投資者贖回,導致基金規模縮水,觸發清盤條例。具體來看,中長期純債基金清盤數量比重較高。統計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清盤基金是機構持有比例過高的產品,一旦機構資金撤出,基金規模下降,基金將被動面臨清盤問題。

多隻績優發起式基金面臨清盤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產品淨值表現良好的發起式基金也遭遇清盤。

7月29日,由某位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平衡混合型發起式基金進入清算期,該基金自成立以來的回報達153.86%。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產品規模僅為0.35億元,觸發合同終止條款。2020年一季度,該產品的回報在1036只同類型產品中,排第99名,產品規模也隨之上漲,但仍未能避免清盤。該基金合同規定,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後的對應自然日,如果基金資產規模低於2億元,基金合同應當按約定程序進行清算並終止,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方式延續。

數據顯示,成立於2018年下半年的發起式基金有73只,其中,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規模小於2億元的基金有31只,佔比達42.46%。

目前,市場上仍有不少發起式基金面臨清盤考驗,其中,不乏產品淨值表現良好的產品。例如,銀華盛利混合發起式基金自成立以來至二季度末回報達210.40%,期末產品規模為0.66億元;安信量化優選股票型發起式基金回報達130.14%,二季度末規模0.34億元;建信中證1000指數增強型發起式基金的回報為109.56%,二季度末規模為0.79億元。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基金公司發行發起式基金往往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如佈局新產品、培養新晉基金經理等,以部分自有資金參與認購發起設立,因此,成立時往往規模不大。而且,發起式基金成立滿3年時,需要滿足2億元規模才能繼續運作,所以,很多發起式基金到3年期就要面臨一次“生存大考”,如果由於業績不符合預期、渠道銷售不給力或者基金公司不夠重視等原因導致規模不達標,就會面臨清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