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標的,現在該抄底嗎?該清倉嗎?
這是讀者最喜歡問的問題,也是我們公眾號留言中問的比較多的一類問題。
每次看到小夥伴焦灼地問此類問題,説實話,我比他更焦灼,我何嘗不想簡單地告訴你買還是賣,不幸的是,這種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有時候,我會把自己的操作思路告訴他以供參考,但是每個人情況不同,更重要的是,我也無法預測市場。我的買賣操作更多的是基於我的策略、資金屬性、風險偏好、倉位分佈。
每個人的投資期限、風險承受能力、投資邏輯不同,答案因人而異,甚至有時候,不同的策略邏輯,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風險承受能力不同
在市場上的投資者大都是聰明人,都希望冒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回報。當大家都在找這樣的機會時,這個市場的定價也就變得大體有效:
低風險獲得低迴報,高風險獲得高回報。
風險承受能力高的人,對損失不太敏感,為了追求高的收益,允許其資產出現較大的回撤。為了避免錯過上漲,可以始終保持高倉位,滿倉穿越牛熊。
管理他人資產的人,不論是公募還是私募,大都可歸於這一類。
風險承受能力弱的人,回撤20%就夜不能寐,控制回撤是其首要考慮因素,這就需要採取一些方法,倉位控制也罷、資產配置也罷、設置止損也罷,不管採用什麼方法,把風險限制在可接受的範圍以內。
當然,這種限制的代價就是放棄部分的收益。
投資期限不同
投資期限不同,買賣時機可能完全不同。
一個長線投資者,一個偏左側的價值投資者,往往更喜歡熊市,此時他可以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優質資產,當牛市來臨,就是賣出兑現的時候。
對於短線投資者,往往很討厭跌跌不休的熊市,喜歡雞犬升天的牛市,只有在牛市中,短線才容易賺錢。
長線的賣出時機可能恰恰是短線的買入時機,短線的賣出時機也可能是長線的買入時機。
而長線和短線也只是統稱,各種投資期限千差萬別,日內、隔日、按周、按月、按季、按年…,對於一個期限來説很好的賣點,可能就是另一期限很好的買點,不能一概而論的説現在該買還是賣。
投資邏輯不同
不同的投資邏輯,對買賣的判斷也可能截然不同。
做價值投資的人,發現股票有價值就開始買入,不太在意後面是否還會繼續下跌,而股票上漲,價格高於內在價值時賣出,後面再漲也不在乎。
這也是我之前常説的,如果你看好的一隻股票,遭遇短期下跌,你想到的不是加倉,而是糾結要不要賣出。但多半不是真愛。想買的標的更便宜了,不是應該高興才是。
做趨勢投資的人,只有等待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時才會買入,價格下跌,趨勢破壞後賣出。
做股債平衡的人,定期做一次股債倉位比例的平衡,無視價格漲跌。
做定投的人,每隔一段時間投入一筆資金,對市場短期走勢不太關心。
市場之所以存在,也是因為大家的買賣邏輯各不相同,同一個價格有人買有人賣才能形成交易。
也有人戲謔:市場永遠是個互道SB的地方。
只要你的投資邏輯合理、經市場檢驗和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是有效的,並且在這樣的策略下,你能夠堅持執行。那麼,是買或是賣,只有邏輯不同,並無對錯之分。
有人説,不對啊,2018年1月份市場下跌前賣出去,2019年1月市場到底後買回來,不就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嗎?
回看歷史K線圖,確實可以找到唯一最優答案,吃到每一波上漲,迴避每一波下跌,但這馬後炮,是上帝視角,對於實際投資毫無意義。
回想2018年1月發行的興全合宜,發出後,便很快迎來大盤的回調,而興全合宜一度還折價將近10%,謝治宇頂住壓力,沒有降低倉位。
説實話2018年1月23日下跌前,整個大盤的估值也不是太高。大部分基金經理並不會再那個點位進行擇時。以下是興全合宜的股債配比:
2018年全年下跌,興全合宜始終也沒有進行擇時,為什麼?因為擇時太難了。
面向未來,能看到只是模糊的概率、預期的風險和收益,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若有人告訴你大盤肯定會在某個點轉向、股票肯定能漲到多少,這人不是傻就是壞,或二者皆有。
別人的東西,終究不是自己的,即便告訴你買賣也沒用,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每季公佈持倉,也沒見誰抄成股神第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投資之所以要學習,一是要看清自己,確定自己的投資期限和風險承受能力,二是要看清市場,確定合理的收益預期,形成自己完整的買賣邏輯。這些才是留在市場的正確姿勢。
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以後開知識星球,我可能會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資金的投資期限和用途,風險偏好大小,年齡,家庭資產情況)做個全方面、深度溝通後,再給人提出投資建議。否則,單純説買還是跑,真的太片面了。
that' 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