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藍思科技99億收購背後 蘋果的扶持和台資的產能轉移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財經

文 | 顧天嬌

閲讀所需約9分鐘

2020年8月24日,蘋果股價突破500美元,總市值接近2.2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5萬億,成為當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利潤是其股價的支撐。除了明星產品和服務帶來大量收入,蘋果在供應鏈管理上的精益求精亦是其利潤增厚的關鍵。根據全球著名顧問機構Gartner的評選,蘋果連續6年獲得“供應鏈大師”(Supply Chain Master)的榮譽,比每年選出的全球25家供應鏈管理最優秀的公司更勝一籌。

不過,即使強如蘋果,供應鏈在某些時候也堪稱脆弱,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衝擊下,蘋果近年來也在不斷優化自身供應商體系,調動供應鏈資源來配合產品戰略。

今年7月17日,立訊精密(002475.SZ)擬將蘋果第三大組裝電子廠緯創集團的蘋果手機代工業務收入囊中。

時隔一個月,蘋果供應商藍思科技(300433.SZ)發佈公告稱,擬以現金99億元收購可成科技(2474.TW)持有的可勝泰州、可利泰州100%股權,交易完成後,藍思科技將獲得iPhone金屬機殼生產業務。

通過併購,無論是立訊精密還是藍思科技都在業務上有了新的突破,這背後少不了大客户蘋果的推動。

站在藍思科技投資者的角度,本次收購給藍思科技帶來了哪些優勢?又有什麼值得注意的風險?瞭解這些問題顯得非常重要。

藍思科技面臨的問題

產品單一、對下游依賴嚴重導致公司業績波動很大。

藍思科技成立於2003年,2015年上市,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銷售中高端觸控防護玻璃面板、外觀防護新材料等智能終端外觀防護零部件。

目前公司業務已經覆蓋視窗與外觀防護玻璃、藍寶石、精密陶瓷、精密金屬、觸控模組、攝像頭、按鍵配件、組裝等,產品廣泛應用於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穿戴、車載設備、智能家居等領域。客户包括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特斯拉、亞馬遜等國內外知名品牌。

防護玻璃面板一直是藍思科技的核心產品,佔到了營收的80%以上。

根據國際電子商情和LeadleoResearch的數據,2019年藍思科技在玻璃蓋板的市佔率達35%,份額顯著領先於其他廠商,是玻璃蓋板龍頭。另外,公司作為蘋果的核心供應商之一,2020年上半年的在蘋果玻璃蓋板供貨份額已達75%左右。

藍思科技顯然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產品單一,雖然公司也涉足了一些新材料等領域,但是主要還是以防護玻璃為主,抗週期能力會弱一些;二是當客户集中度高時,易受到下游客户的影響。這就使得藍思科技業績表現不穩定,市值波動大。

2011-2015年,藍思科技的營業收入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由60.30億元一路飆升至172.2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3%。然而到了2016年,藍思科技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分別下滑12%和22%。

到了2017年,藍思科技業績暴增,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6%,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70%。好景不長,2018年消費電子行業持續低迷,藍思科技歸母淨利潤下滑69%,扣非淨利潤首次出現虧損,虧損額達到4億元。

2019、2020年業績好轉,藍思科技2020年半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5.6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05%;歸母淨利潤19.12億元,扭虧為盈,上年同期虧損1.56億元。

99億收購可成科技部分資產

切入金屬機殼生產與組裝以擴充產品線,新增60多億商譽需警惕。

2020年8月18日,藍思科技公告子公司藍思國際擬以現金99億元收購Lyra International Co.,Ltd.(簡稱“賣方”)持有的可勝科技(泰州)有限公司(簡稱“可勝泰州”)和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簡稱“可利泰州”)100%股權。

可成科技間接持有賣方的100%的股權。可成科技是一家台灣企業,以鋁合金壓鑄件起家,近年已成為智能手機、高階筆電一體成型機殼領導廠商,是蘋果iPhone、Macbook等金屬機殼的核心供應商。本次出售的是其手機金屬機殼相關資產。

根據可成科技2019年、2020年一季度財報,營收分別為217.59億元、41.83億元,標的公司合計總營收約佔可成科技總營收的38%、50%。

從財務來看,標的公司營收規模大,預期能帶來不錯的利潤以增厚上市公司利潤規模,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公司產品單一問題。

藍思科技表示,“目標公司主營業務為手機金屬機殼加工及組裝,從事各類合金的生產、銷售與研發。公司與目標公司是上下游業務關係。本次交易是公司多年以來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深度沉澱以及對消費電子業務的中長期戰略佈局。”

因此,可以理解為,以前藍思科技與可成科技是上下游關係,藍思科技生產的玻璃背板交給可成科技,可成科技把自己生產的金屬中框和玻璃背板組裝到一起再賣給下游。而本次交易完成後,藍思科技相當於把蘋果手機的玻璃背板和金屬邊框組裝業務整合到了一起,協同效應顯著。

從業務上來看,金屬結構件業務預計將成為藍思科技的第二大業務,公司結構件平台更加完善,供應鏈地位及潛在產品整合空間進一步打開。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併購並沒有解決對蘋果的依賴問題。

除此之外,雖然標的營收規模大,但是資產負債率高於藍思科技,而且手機金屬殼加工和組裝業務的毛利率及淨利率並不高,標的並表後會拉低藍思科技毛利率、淨利率。未來能否改善還需要看整合效果。

根據藍思科技2020年半年報,其資產負債率為52.13%、毛利率為27.65%、淨利率為12.38%。而可勝泰州和可利泰州資產負債率較高、毛利率和淨利率較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可勝泰州、可利泰州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未經審計的加總淨資產為32.1億元,交易價格對應的PB約為3.1倍,該交易形成商譽約67億元。

標的2020年業績大幅改善,PE對應今年約13倍,對藍思科技業績形成增厚。但是標的對蘋果的依賴度高,未來業績不排除出現大幅波動的情形,商譽存在減值風險。

交易背後的重要推手

蘋果自身的供應商多元化策略是其推動交易的主要動力來源。

可成科技出售金屬手機殼加工和組裝業務,一方面是受到外部經濟政治環境的影響,有轉移產能的計劃;另一方面,大客户蘋果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關税等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劇,許多日台韓廠商紛紛從中國大陸撤出製造業產能,加大在越南、印度等亞太地區新興經濟體的產能,以減少供應鏈的風險。

與廠商立場不同的蘋果,在面對經濟政治變化時,考慮則更多一些,在佈局全球供應鏈時也表現出謹慎一面。據悉,蘋果當前的產業鏈佈局主要做了兩手準備,一邊大力扶持中國大陸企業,改變了過去“台場為主,陸廠為輔”的產業生態,以此打造專注於服務中國大陸這個巨大消費市場的產業鏈,也通過增大在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力來降低其在貿易戰中受打壓的風險;另外一邊,蘋果也在加速將產能轉移出中國大陸,向越南等地遷徙,以對沖中美摩擦下全球市場供應鏈面臨的風險。

不過越南、印度等地的供應鏈環境能否滿足蘋果的供應鏈速度還需打個問號。但是確定的是,蘋果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逐漸在加強。

2019年蘋果公佈200大核心供應商名單,這些供應商大約佔蘋果全球採購支出的98%。200家主力供應商中,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供應商2017-2019年分別為20/42家、31/45家、41/46家,佔比分別為10.0%/21.0%、15.5%/22.5%、20.5%/23.0%,2019年中國大陸(含香港)及台灣地區供應商佔比合計達到43.5%。

除了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壓力,蘋果自身也在尋求對供應鏈進行優化。通過供應商多元化策略以此達到三個目的。一是提高議價能力、降低成本;二是更好地配合產品戰略,減少供應鏈過於集中的風險;三是佔據更多供應商資源,在行業競爭中獲得優勢。

每一代iPhone均會採用一些本來難以量產的新技術,但這些新技術往往就只有少數供應商能夠生產。與此同時,JIT生產系統又逼使蘋果只能把供應鏈集中在少數幾家供應商,這使蘋果只能依賴少數供應商來生產。進一步帶來的問題是蘋果在新產品的供應上處處受限,在引入新硬件時,供應商能否順利量產會直接影響到新品的推出時間。

蘋果通過幫助供應商改進、提高技術,以此拿到優惠價格,而競爭對手則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來獲取同樣的產品或技術。扶植的有潛力的供應商越多,越能在競爭中佔據先發優勢。

蘋果對供應鏈的優化,使得很多廠商尤其是中國內地技術實力較強的廠商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蘋果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

無論是立訊精密收購手機代工業務,還是藍思科技拿下了手機金屬機殼生產組裝業務,既然蘋果有意扶植,在促成併購後,大概率會在訂單資源上有所傾斜。

併購交易背後往往站着不止交易雙方,還有很多比如蘋果一樣的關聯利益方在參與博弈,因此在評判交易好壞時,不能僅從紙面上的得失來下結論,還需要考慮長期的、潛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