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金融業讓利1.5萬億元,誰將吃土,誰能吃肉?

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考慮到2019年金融業税後利潤約為2.9萬億元,1.5萬億元算得上鉅額紅包了。

讓利的主要工具是降息,而利息降下來容易升上去難,所以這還不是一次性讓利,更像持續性讓利,至少持續三五年。這種持續性讓利,必然深刻改變金融業的經營土壤,對金融機構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

利從哪裏讓?

1.5萬億的讓利紅包,誰來出呢?主要是銀行。

2019年,中國金融業税後利潤約為2.9萬億元(測算過程為:銀保監會的金融業税後利潤數據更新至2017年,為2.43萬億元,2017-2019年北京金融業淨利潤增速為19.5%,假定全國也是這個增速,得出2.43×(1 19.5%)=2.9萬億),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約為2.63萬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約為0.27萬億元。具體如下:

從利潤分佈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佔九成,其中商業銀行佔七成,是主要的讓利來源。也就是説,1.5萬億的讓利紅包,商業銀行大概要承擔1萬億元。

讓利主要靠貸款降息。2019年末,商業銀行貸款餘額130萬億元,貸款利率平均下調0.77%才能湊出1萬億元。考慮到商業銀行淨息差只有2.2%,0.77%的利率降幅必然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產生顯著影響。

若簡單據此估計,2020年,大多數銀行淨利潤縮水可能在三成到四成左右。

當然,不可能真的縮水這麼多,那樣的話,不良怎麼辦?人才外流怎麼辦?銀行可持續發展怎麼辦?防範系統性風險怎麼辦?

貸款利率下降的同時,存款利率也會降。也就是説,銀行這1萬億元的讓利指標,最終是由存款人和銀行共同來承擔的。此外,當前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為12.5%,還有下調空間,降準釋放的規模空間也能一定程度上彌補降息的盈利缺口。

就存款人和銀行的博弈看,理想狀態下,銀行可通過降低存款利率把壓力全部轉嫁到存款人頭上,從而繼續維持2.2%的淨息差,但現實中不可能。以工行數據看,2019年平均存款利率僅為1.59%,已經比較低了,真要降至1%以下,只會把存款人都趕跑,銀行也不必開門營業了。

所以,理想的分攤結構應該是,存款人承擔一部分影響,多數壓力還是由銀行自己來扛。

低息貸款炒房?想多了

利率下調,會利好股市和樓市。1.5億股民,歡喜雀躍;意圖炒房者,也似乎看到了曙光。金融業讓利的新聞出來後,出現了“炒房又有錢了”、“低息貸款大概率流入樓市”的聲音。

降息利好樓市,這一點沒問題,還本付息壓力降低了,購房能力自然也提高了。但説到專門讓利實體的低息資金大規模流入樓市,就真的是想多了。

資金如水,滴灌滲漏在所難免,但大規模流動,需要專門疏通河道,離不開政策推動與支持。在當前“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監管層面對資金違規入樓市嚴查死守,貸款資金成規模地流向樓市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大家就不必操心了。

退一步説,即便真的有監管不掌握的流通渠道,但資金大規模入樓市,必然導致房價異常上漲;此時,只需反向追溯資金來源,就很容易堵上漏洞,並殺雞儆猴。

另外,遍觀歷史上任何大的財富機會,無一不是乘天時之利,順應了時代的大風口。當前房地產行業已經錯失天時,聰明的資金也不會逆勢而行的,大家不要小瞧了炒房團的智慧。

相比之下,對股市是個持續利好。降息和讓利實體是一方面,股市上漲的財富增值效應是另一方面。

對實體企業來講,低息貸款固然重要,但企業更需要的是訂單和消費。國內1.5億股民,股市賺錢效應下的消費提振效果不容小覷。

而且政策層面也一直在着力支持資本市場發展。證監會就不用説了,分內之事,在近日召開的陸家嘴論壇中,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提出“銀保監會擬推出六項舉措支持資本市場發展”。

兩大監管機構合作,天時地利人和,股市沒理由不迎來大機會。

銀行加速“內卷”

最近一段時間,“內卷”一詞在網絡上很流行。銀行業也早已內卷化,競爭激烈,很多小銀行即便使出渾身解數,也只能眼看着市場份額被蠶食。

在金融科技大潮下,地方性小銀行正加速被時代拋棄。2011-2019年,六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淨利潤佔比持續下滑,讓出的市場份額,早期是中型和小型銀行均沾,但2015年以來,只有30家上市銀行吃到了紅利,另外約2300多家非上市銀行的利潤佔比趨於停滯,只是喝了口湯。

2300多家非上市銀行中,內在分化也很明顯,既有廣發、渤海、恆豐等3家全國股份制銀行,也有1200多家農村商業銀行,以及近1000家農村信用社。

全國性銀行和已上市銀行,有實力追趕金融科技大潮,在零售轉型、助貸風口中分一杯羹;而絕大多數地方性小銀行,優質個人客户被輻射全國的金融APP截胡,優質對公客户被全國性銀行普惠下沉截胡,又受不良率拖累,轉型舉步維艱。

2019年初,審計署網站曾披露某省銀行業不良率高企的問題,2018年末該省有42家銀行不良率超過5%的警戒線,其中,有12家銀行不良率超過20%,個別銀行甚至超過40%。

這些問題的背後,反映的就是行業分化加速的大趨勢。

就此次1.5萬億讓利而言,個別地方性小銀行可能已無利可讓。但減費降息政策具有普適性和持續性,所有銀行都得做好讓利割肉的準備,無論胖瘦。

一些小銀行,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場。這兩年,不斷有銀行股東拍賣銀行股權,但銀行股權卻並不吃香,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銀行股權流拍率超過6成。

當然,持股比例低的財務型投資缺乏吸引力,針對商業銀行的控制權併購還是有市場的。未來一兩年內,我們大概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小銀行被收購。

這對銀行業來講,不啻於一次環境倒逼型的供給側改革。

無論是中長期經濟轉型,還是短期經濟抗疫,都對銀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銀行業內部唯有優勝劣汰、資源集中、加速奔跑,才能更好地在新形勢下服務實體經濟。

疫情之下,實體企業盈利能力持續縮水,這種情況下,要求金融業讓利的呼聲自然高漲,金融業也責無旁貸。這兩年,無論是宏觀環境還是行業環境,都在給金融機構施加壓力。金融機構自然可以抱怨日子越來越難過,可放眼望去,金融機構依然是最賺錢的:銀行為盈利增長倍感壓力,企業卻在憂慮能否活下去。

都什麼時候了,救他人也是救自己,沒什麼可抱怨的。(中新經緯APP)

薛洪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37 字。

轉載請註明: 薛洪言:金融業讓利1.5萬億元,誰將吃土,誰能吃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