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積極構建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

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新冠疫情劇烈衝擊全球經濟,各經濟體經濟戰“疫”形勢嚴峻。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中國把握髮展大勢,積極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世界銀行8日發佈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説,受新冠疫情衝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這將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經濟有望實現1%的增長。

面對經濟衰退陰雲籠罩、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的現狀,完善國內循環體系的緊迫性尤為突出。中國擁有14億人口和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羣體,市場規模巨大、潛力巨大,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是中國最大的優勢。

消費已連續六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在海外觀察人士眼中,疫情壓力下消費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顧清揚指出,疫情導致外貿需求驟降,即使疫情結束後,來自歐美市場的需求也會持續減弱。因此,國內需求鏈建設是國內經濟循環的一項重要內容。

儘管疫情一度抑制消費,但中國努力通過市場化改革幫助居民增收入、促消費。中國採取的規模性政策中70%左右的資金用於支撐居民收入。“這不僅會刺激中國經濟發展,也會幫助世界經濟恢復。”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吉姆·奧尼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在大街小巷,中國經濟社會復甦步伐穩健。《日本經濟新聞》注意到,之前因新冠疫情而下滑的中國新車銷售正在逐步恢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4月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4%。

在互聯網上,數字經濟發展有望迎來新高潮。特斯拉、宜家等國際品牌正加速入駐天貓。天貓“618”網購促銷啓動後第1個小時預售成交額同比增長515%。隨着品牌加速數字化轉型,新技術、新場景正在重新定義線上經濟。

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此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公佈,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大要素市場改革,將釋放出巨大的需求潛力。

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循環為要。中國在修煉內功的同時,沒有因疫情而放慢改革開放的步伐。

“往往在經濟遇到困難的時候,改革的呼聲會愈發強烈。”路透社在報道中指出,面對逆全球化傾向日益顯現的外部環境,中國最新發布的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文件從多個領域提出相應改革舉措,為下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提供了行動綱領。

中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顧清揚説,海南自貿港力求實現最高水平開放,顯示出中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的政策不會動搖,中國會通過不斷加大開放力度,繼續參與世界經濟發展。海南自貿港的發展須用好中國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循環的互動過程中發揮橋樑和槓桿作用。

從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從“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到地方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密集推進……一項項政策部署宣示着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決心。

這些是立足當下,也是放眼長遠的深刻變革。政策利好正逐步顯現。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中國實際使用外資703.6億元,同比增長11.8%,實現逆勢增長。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催生變局,從經濟效率和經濟安全相平衡的角度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分散風險和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平穩發展。在內外兼修過程中,中國推動國內國際兩大循環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將為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新華社記者樊宇 參與記者:蔡蜀亞、於佳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經濟積極構建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