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田軒:上證綜指改了指數bug,A股就會漲嗎?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財經

今年“兩會”期間,調整上證綜指編製成為了熱門話題。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適當調整上證綜指的編制方法,切實提升指數的表徵作用及內在穩定性。對此,網友們也表示附議:“如果説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那麼指數就像帶有刻度的温度計。而上證綜指作為A股最知名的寬基指數,不夠稱職。”

上海證券綜合指數,也就是人們常説的“上證綜指”或“上證指數”,正式發佈於1991年7月15日,至今已有29年,其樣本股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上證綜指之所以成為代表性指數,是因為上證綜指是A股最早的指數,影響力和知名度比其他指數更大,因此被國際市場和投資者所認可,是一種歷史自然的選擇。

自2006年以來,市場上就一直存在關於上證綜指是否存在“失真”問題的討論,主要的焦點集中在上證綜指沒有反映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不過,中國股市真的如人們質疑的那樣,一點長進都沒有嗎?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以滬市總市值來看,經濟總量的增長是得到了充分反映的。如圖1所示,我國GDP從2000年的10萬億元出頭到2019年將近100萬億元,20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十倍的飛躍,這樣的增長速度無疑是驚人的。而同一時間段,滬市總市值從5萬億出頭到接近66萬億,兩者都是10倍左右的增長,幅度相當。

對於上證綜指,人們質疑的焦點在於:從2000年末的2073點,到2019年末的3050點,上證綜指只實現了50%的增長,多年來的起起伏伏,始終都徘徊在3000點上下,拉長時間週期來看,看起來像是在原地踏步。

對比其他國際市場指數的上漲幅度,上證綜指的表現似乎不盡如人意。如上圖2所示,同樣是在過去二十年間,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紐約證交所綜合指數都上漲超過了100%。

但實際上,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由於不同的國家有着不同的經濟背景與發展階段,資本市場情況、股指編制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這樣的橫向對比並沒有什麼可比性。如上圖3所示,世界主要的幾個股票指數並不都是高速增長的,股市走勢的影響因素是複雜多變的,更何況,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本來就不夠成熟。

當然,我們需要承認的是,上證綜指確實存在一些侷限性。上證綜指被指“失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其採用了“市值加權平均”的計算方式,意味着市值越大的股票,權重就越大,對指數的影響也越大。因此,中石油、中石化、貴州茅台、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大市值股,在股指計算中權重很大,基本決定了上證綜指的走向。從圖4可以看出,根據2020年初的數據,上證A股市值前十的公司合計佔總市值的30%左右。而其他中小盤股票,即使漲幅再大,對上證綜指影響也很小。因此,我們也就看到,有不少股票創新高,但上證綜指這麼多年卻沒什麼變化;而即使上證綜指變動不大,卻也能有投資者賺到錢。因此有人提出建議,應該修改加權方式,設置一個權重上限。

但實際上,即使是成熟資本市場的美國標普500指數公司的權數分佈,也是不平衡的。從上圖5可以看出,單是全球市值最大的蘋果公司一家就佔到了4.4%的權重,緊隨其後的還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互聯網高科技公司,市值排名前十的股票權重佔到了總市值的25%左右。因此,對於中國股市,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應該僅僅是調整權重,而更應該是這背後反映出的產業結構的問題。

由於市場中存在不同質量、不同體量、不同行業的股票,上證綜指必然不可能完整地展現出市場的全貌和每個細節。因此我們才有很多其他不同計算方法的指數作為補充,上證綜指體系中還包括上證50、上證180、上證380等指數。此外,深圳證券市場還有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指數。每個指數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來儘量真切地反映資本市場,科學地表徵我國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市場結構。正因為我們有各種豐富多樣的指數,投資者才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市場也會選擇最合適的指數去配置資金。

綜上所述,上證綜指的確不夠完美。但事實上,縱觀全球資本市場,沒有一個指數是完美的。從上圖6我們可以看出,上證180指數、上證50指數、上證A股指數這幾個指數在過去二十年的漲跌趨勢,與上證綜指越是高度趨同的,甚至其漲跌幅度是更小的。因此,改編指數計算方法,無論是設置權重、剔除垃圾股、剔除B股等,帶來都只會是小幅度的變化,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股市長期整體走勢。

因此,我認為,將股市的漲跌幅度歸結於指數編制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本末倒置。

因為,從本質上看,指數只是一個規則而已,不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怪編制規則,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資本市場制度的不完善甚至扭曲。未來對於上證綜指的優化,改編指數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我們更應該將重點放在尋找治本之策,進一步從制度供給和頂層設計的角度,深化我國資本市場的改革。

具體來説,一方面,退市制度不完善、退市渠道不暢通是一個原因。一些垃圾股、ST股,早就應該被市場淘汰,然而卻長期存活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同時,由於核准制下IPO難度過大,殼資源非常稀缺,所以“炒殼”、“屯殼”、“借殼”等亂象不絕。還有一些公司,在上市時包裝自己、粉飾業績,上市後表現卻越來越差,甚至存在嚴重財務造假的行為。上證綜指是全樣本指數,自然也包括這部分的股票。當績差股沒有得到充分出清和退市,總體股指點位自然也被拉低。

我認為,在全面推行註冊制、實行更嚴格的退市制度、真正實現上市退市的市場化之後,這樣的情況會得到很大改善。根據新的“退市四套”,財務、規範、交易以及重大違法違規,只要其中任何一個被觸發,就會導致企業退市。

這就像是,如果我們考察一個班級的學習成績是否有進步,在算平均分的時候不能簡單粗暴地直接把差生的成績剔除出去,然後沾沾自喜地説:你看,平均分漲了,問題解決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考試將他們淘汰出這個班級。即使他們進入班級的時候成績再好,但如果之後成績下滑,我們也可以動態地將他們淘汰。當然,成績造假的,更是要嚴格淘汰。這樣一來,整個班級的學生質量和成績才會出現實質性地提高。

因此,我認為,比起在編制指數中剔除垃圾股等類似於“掩耳盜鈴”的做法,倒不如進一步加強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落實嚴格的退市制度,進而實現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這才是治本之策。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脱節,不能很好地為科技創新型企業“輸血”也是一個問題。我國上市公司的結構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行業,高科技企業、創新型企業、新興技術企業仍然比較少,這背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過去新股發行核准制下,上市審核時,對擬上市企業有累計淨利潤的要求。而科技創新型企業前期研發投入大、週期長、不確定性高,很多企業尚未盈利,因此無法在A股上市。此外,很多高科技企業,為了保護和激勵創業者的“企業家精神”而採用雙重股權結構等公司治理方式,這也是從前的A股所不能接納的。因此,我們有很多優秀的高科技企業,無奈只好選擇到境外上市,這使得A股錯過了近年來互聯網高速成長帶來的紅利,出現了之前我們提到的影響指數的主力是“兩桶油”、“四大行”的局面。因此,我認為,試圖通過改編指數的方法來影響股市的走勢是行不通的,因為沒有經濟作為支撐的股市繁榮,其實是無源之水。

未來,隨着科創板的進一步發展、註冊制的全面推進,我們對於科技創新類企業越來越包容,未盈利以及雙重股權結構企業都可以在A股上市。只有讓這些代表新經濟、新業態的企業成為“活水”順利進場,我國資本市場才能真正具備不斷成長的新動能。隨着資本市場結構的日趨完善,制度設計的扭曲問題逐步解決,股市才能真正成為經濟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