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高盛 巴菲特是否會錯失金融與科技重塑的浪潮?

賣掉高盛 巴菲特是否會錯失金融與科技重塑的浪潮?
 圖:Bloomberg針對巴菲特賣出持倉裏大部分高盛股票的報道

  文/新浪財經北美專欄作家 陳赫

  自世界範圍內新冠疫情爆發而對全球資產造成巨大沖擊以來,“股神“沃倫-巴菲特的一舉一動一直是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雖然巴菲特曾經是公認對美國最為樂觀的人之一,也在今年5月2日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強調“不要做空美國”,但顯然“股神”被此次危機嚇得夠嗆:2020年以來,他不僅整個拋掉了航空板塊,現在又開始拋棄銀行股票,其中就包括將高盛持倉大砍84%。事實上,2019年四季度巴菲特已經減持了35%的高盛持倉。這些舉動是否意味着巴菲特改變了自己的投資風格與投資邏輯?

  本文重點關注如下要點:

  巴菲特投資風格的“變”與“不變”

  現在的高盛是一傢什麼樣的企業?

  金融行業與科技行業的相互重塑

賣掉高盛 巴菲特是否會錯失金融與科技重塑的浪潮?
 表1:2020年一季度伯克希爾哈撒韋主要持倉變化

  一、巴菲特投資風格的“變”與“不變”

  從伯克希爾哈撒韋2017至2019年的持倉來看,巴菲特近年對於行業的偏好基本沒有變化:

  金融板塊的市值維持在總持倉的40%左右;

  通訊和可選消費板塊的市值基本穩定;

  雖然科技板塊市值佔比逐年增加,但其中絕大部分來源於持倉中蘋果公司股價的上漲,並非加大了科技板塊的投資比重。

  雖然2020年一季度巴菲特整體上減持了金融板塊,但同時也購入了部分銀行股票(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匹茲堡金融服務集團,美國第六大銀行)。同時,巴菲特持有的美國銀行、富國銀行、合眾銀行、梅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倉位並未發生變化。這些都説明此次倉位變動更多是金融板塊的內部配置調整,從股價偏高的公司轉向被低估的公司,而非對整個金融行業的否定。

賣掉高盛 巴菲特是否會錯失金融與科技重塑的浪潮?
 圖1:2017-202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持倉板塊變化(以市值統計)

  此外,雖然巴菲特在今年一季度清倉了旅行者保險(Travelers Companies),但是我們也看到他在19年三季度新持倉了600萬股環球人壽(Globe Life, Inc.),前者偏向於意外傷害保險而後者偏向於各種生命和健康保險。這也反映出巴菲特調整持倉的保險公司,大概率是需要對保險細分行業進行重新配置。

  事實上,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收入一直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多年來投資業務的“定心丸”。通過將資金端(保險業務現金流)與資產端(股票、債券等)高效連接,伯克希爾哈撒韋實現了長期穩定的盈利,也為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創造多年的佳話。這樣的投資模式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改變的僅僅是在細分領域的投資偏好。這主要是基於巴菲特對於各行業的理解以及對未來市場的預判。

  當然,“股神”的判斷未必是正確,他本人在今年股東大會上也大方承認自己投資航空公司的決策是失敗的。這也是為什麼巴老開始購買和推薦指數基金(ETF)。在對部分行業難以解讀和預測時(例如巴菲特對科技行業無法完全理解),通過指數化方式的投資是最為高效的,可以提供長期、穩定的收益,並且風險可控。

  聊完巴菲特,接下來我們將目光轉向這次事件的另一個主角——高盛集團。

  二、現在的高盛是一傢什麼樣的企業?

  説起高盛,可能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裏面工作的都是西裝筆挺的金融白領。但事實上,現在的高盛是一家披着金融外衣的科技公司。2017年初,高盛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蘭克費恩表示:“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我們是一個平台。” 從以下幾個數據可以看出高盛在科技領域的轉型之路:

  聘用了約9000名工程師,約佔其全部員工的25%(全部員工約3萬6千人);

  在15至20年前,高盛有500人在股市做市,現在僅有三人;

  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從2008年的85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739億美元,增長了52.4%;

  大量收購金融科技類公司,最近一筆收購是印度創業公司Zestmoney(價值1500萬美元)。此外,高盛還計劃於明年上線機器人投顧,以幫助不同資產規模的客户更好地做投資,甚至包括資產僅5千美金的客户。

賣掉高盛 巴菲特是否會錯失金融與科技重塑的浪潮?
 表2:2008至2019年高盛研發投入金額

  除了傳統的投行業務外,高盛也正在計劃通過重大收購或合併進軍零售銀行業務(retail banking) 。高盛的高層私下討論了達成兩項重大交易的可能性:一項涉及收購零售經紀公司電子貿易金融公司(E-Trade Financial Corporation),另一項涉及與零售銀行業巨頭美國銀行(Bancorp)的合作,同時富國銀行(Wells Fargo)也在高盛的候選名單上。

  雖然此項計劃難以很快有顯著進展,但也反映出高盛正努力尋求突破的事實。從近年來的財報來看,高盛的業績已經不再那麼光鮮,盈利水平已經開始落後於同行。高盛面臨的增長難題:一方面在於金融危機之後的嚴監管,導致此前為它帶來鉅額利潤的交易業務受到壓制;另一方面,投行業務這一增長引擎近年來也出現費用的下滑。疫情的出現讓這些問題暴露的更加明顯:目前全球忙於抗疫,併購交易基本停止,高盛在這一領域的收入開始遭受衝擊。 而零售銀行業務與投行業務的合併,能夠最大限度服務客户,為高盛的金融體系注入新的活力。

  高盛並不是唯一一家涉足金融和科技兩大產業的公司。事實上,金融業務與科技業務的融合以及相互間重塑,正以一股勢不可擋的風潮席捲全球。

  三、金融行業與科技行業的相互重塑

  螞蟻金服與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2020財年三季報顯示,其從螞蟻金服獲得收益715億元,其中包括阿里成為螞蟻金服33%的股權持有人後一次性收到股權產生的收益692億元,以及在三季度將該收益上調的23億元。之後,阿里每年將獲得螞蟻金服33%的利潤。按照自然年計算的話,螞蟻金服在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税前利潤分別為42.54億元、29.06億元、131.90億元、虧損19億元、122.6億元,在大多數季度中均為盈利。支付、消費金融和財富業務是螞蟻金服當前的主要盈利點,憑藉這三項金融業務,預計螞蟻金服將為阿里巴巴持續貢獻可觀的投資收益。

  金融與科技的融合一方面體現在阿里巴巴通過螞蟻金服實現在金融領域的佈局,而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螞蟻金服自身的業務融合:其本質上是一個摺疊的科技金融系統。2017年末,網絡小貸迎來了監管整頓,其槓桿率被嚴格限制,這對螞蟻金服原有的以ABS為主的表外融資模式構成了衝擊,並推動螞蟻旗下的花唄、借唄進一步向助貸模式轉變。毫無疑問,坐擁10億C端流量,信貸產品未來依舊會成為螞蟻金服消費金融業務的重要收入來源。但是在助貸模式下,這部分收入很可能被歸入到科技服務收入。此外,螞蟻財富近年在在線財務管理業務上做了大量投入,通過開放平台吸引基金公司入駐並自運營,同時花大力氣在摸索智能理財服務。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到規模化盈利的可能,但相信隨着國內在線財務管理市場的不斷成熟,螞蟻財富將逐漸從此前的科技投入中獲得收成。

  收縮金融板塊利潤,擴張科技板塊利潤,也許正是高估值的螞蟻金服不着急上市的核心原因。

  臉書Facebook與Libra數字貨幣

  Facebook 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無償或者低成本佔有用户數據,通過高水平的大數據分析準確刻畫用户特徵和偏好,精準推送廣告,賺取廣告費。這一模式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它需要獲得分析用户數據的權利。當歐美對於用户數據保護的新規則開始逐步確立的時候,用户數據的所有權和控制權明確劃歸用户,Facebook 必須經過用户明確授權、支付對價之後才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這就意味着它原有商業模式的成本和風險將大幅度提高,甚至可能在未來變得不再有利可圖。因此,扎克伯格及其核心幕僚探索了新的商業模式——數字貨幣。

  通過Libra ,Facebook能夠在不侵犯用户隱私的情況下進入規模巨大的支付業務,並從最高點切入金融科技領域,賺取巨量的收入和利潤。Facebook 如果可以向 Libra 有效轉化用户,經過若干年的發展,一年完全有可能承載50 至 80 萬億美元交易量。也就是説Libra 只需要收取千分之二的手續費,收入就比現在 Facebook 全部營收還要高。當然,獲取新的盈利增長並不是發行Libra的最高目標。Libra 計劃將錨定多國法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而Facebook 則通過Libra升級為數字經濟世界裏同時掌握鑄幣權和信貸權的超級銀行。

  雖然Libra項目被美國眾議院於19年7月叫停,但是科技公司進軍金融產業的趨勢是無法阻擋的。下一個突破口也許不是數字貨幣,但可能會是投資、理財、信貸或其他金融細分領域。金融和科技行業的相互融合與重塑,將會是下一個10年內世界範圍內的主流旋律。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3 字。

轉載請註明: 賣掉高盛 巴菲特是否會錯失金融與科技重塑的浪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