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年下半場國內投資怎麼用?國家發改委給出了回應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經歷為期長達半年的修復,國內經濟逐步走出“蟄伏期”。但鑑於疫情影響,作為經濟傳統支撐的需求端恢復仍需時日。於是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下,投資帶動供給側先行一步,成為撬動年內經濟的重要着力點。7月17日,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的7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介紹了上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的使用情況,並對今年下半場的部分投資計劃作出説明。

補短板上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超90%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持續加大補短板力度,取得了積極進展。”袁達表示。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1%,其中二季度增長4.8%,增速較一季度回升了20.9個百分點。

袁達表示,投資增速快速回升的同時,呈現出三個特點。從投資結構看,調整優化加快,高技術產業投資由一季度的下降12.1%轉為上半年增長6.3%,社會領域投資由一季度的下降8.8%轉為上半年增長5.3%,明顯高於全部投資;從區域情況看,投資正增長的地區數量穩步提升,上半年共22個省份實現投資正增長,其中6省份實現5%以上的增長;從投資後勁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從1—2月的下降47.1%,快速回升至上半年的增長13.5%。

“通過梳理各省重大項目投資計劃發現,2020年全年各省重大項目計劃投資總額超10萬億元,且基建項目數平均比重在36.5%左右。在財政發力的政策背景下,各地重大投資項目有望加速落地,後續基建投資增長延續性較強。根據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數據,疫後全國基建項目申報提速明顯,如1-6月份國家發改委基建項目累計申報金額22.8萬億元,同比增長97.5%,基建項目建設的市場熱情較高。”財信宏觀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

今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

作為撬動投資,帶動產業鏈全面發力的重要支撐,截至目前,中央預算內投資已下達超90%,對補短板、穩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為應對疫情影響,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對公共衞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醫療等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補齊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項;此外,近期部分省份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中央先後分兩批緊急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5.2億元,支持8個省份受災嚴重地區水毀項目修復和災後重建。

“今年的投資工作意義非常重大,不同尋常。”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峯在全國“兩會”期間曾表示,“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比去年多224億元;地方債券比去年增加1600億元;抗疫特別國債10000億元,其中的一部分在轉給地方之後,地方用於相關的補短板、強弱項方面的投資,這些加起來整個中央層面籌集的資金達5萬億元。”

袁達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還將繼續會同有關方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兩新一重”等關鍵環節和短板弱項領域,精準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

促協作再下2億元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

在對內補齊短板的同時,對外深化合作也是疫期擴大投資的重要着眼。據瞭解,國家發改委今日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億元,支持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等5個城市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

對此,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指出,中歐班列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是亞歐各國深化務實合作的重要載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保持安全穩定運行,運量實現逆勢增長,對有效應對疫情、穩定進出口貿易、保障生產生活有序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近3個月,中歐班列連續刷新單月開行記錄,其中6月份開行1169列,運送貨物9.3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73%、78%,運送抗疫物資181萬件、1.4萬噸,成為聯通亞歐大陸的“綠色通道”“生命通道”。

嚴鵬程表示,為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打造“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高效集疏運體系,促進班列開行由“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方面統籌研究,優選一批區位條件優越、設施基礎良好、運行規範有潛力的城市,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加大政策支持、中央預算內投資及地方投入力度,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物流樞紐,促進中歐班列降本提質增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亞歐大陸橋國際班列協調服務中心主任武靖宇曾分析指出,集結中心建設包括鐵路專用線、場站、監控系統、保税倉、裝備、信息系統等等,投資規模較大。此次下發的2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意在補短板,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拉動地方投資、拉動社會資本投資。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指導有關部門,指導地方做好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主要工作包括優化提升保障能力。按照適度超前原則,高起點規劃建設中歐班列樞紐設施,着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等;完善運輸組織體系。支持企業開展設施聯通、功能聯合、資源共享,提高全程信息化數字化水平等;打造樞紐經濟。帶動區域商貿、製造、流通等領域產業集聚,不斷提升樞紐所在地區的綜合競爭優勢和規模效益,探索內陸地區開放發展的新路徑。

重點支持肉類冷鏈設施建設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統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支持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範圍內的公益性、基礎性項目建設,加快補齊功能性設施短板,促進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互聯成網,今年將重點支持肉類冷鏈設施建設。”袁達表示。

近來,保障畜禽防疫和食品質量安全重要性日益顯著,而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相對匱乏。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農產品物流冷鏈流通率不到20%,人均冷庫容量僅0.05立方米,佔比7%;特別是中部農牧業主產區和西部特色農業地區冷庫嚴重短缺;承擔全國70%以上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功能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公佈了2020年17個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17個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分佈在北京、山西、內蒙古等地,其中包括平谷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

此次發佈會介紹,這項工作將以構建國家層面的骨幹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為目標,重點面向農副產品優勢產區和集散地,整合集聚存量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以及冷鏈物流市場供需和農產品流通、生產加工等上下游產業資源,提高冷鏈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網絡化水平,支持生鮮農副產品產業化發展,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升級。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農業產業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孫文華表示,當前,活禽交易即將被禁止,肉類冷鏈的重要性更為突出。但眼下我國物流冷凍基礎設施落後且分佈不均,完善冷鏈物流體系能夠保障食品安全,運輸安全,保質供應等。“此外,我國食品消費結構在發生改變,以高蛋白的肉類消費需求在增加。冷鏈體系完善能夠降低企業成本,進而降低肉類供應價格。”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 劉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