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數”觀察:草木互聯,果園的終身數據正在變為新型生產要素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建立

草木皆媒,萬物互聯,近些年,大數據在農業方面的應用走向縱深,為“智慧農業”理念的傳播和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

大數據與“智慧農業”的融合,所解決的就是長期困擾農業的精準控制、精準溯源、精準投放等瓶頸問題,繼而實現生態、高效、安全等目標。

在貴州這個西南省份,擁有廣闊的山地和林木資源,以及優勢的電力資源,藉助數據產業,大山深處的果園也順勢邁入了大數據時代,山與山之間,樹與樹之間,在無限的數據庫裏也有了綠色的位置。

貴陽修文縣,隨着大數據與農業產業的應用,服務器裏記錄的不僅僅是一季果蔬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而是一個個果園的終身數據。修文獼猴桃產業的異軍突起,是大數據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之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傳統果園經過升級改造後,“生產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智慧農業正在成為修文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路徑。銷售出去的獼猴桃,買家通過掃碼可以精準溯源,能夠查看每一個水果的“身份證”;果園管理方面,先進的傳感器時刻收集着環境數據,為果樹生長提供精準的生產要素支撐。

相關統計顯示,經過前期運營及預測,通過大數據功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和自然災害產生的損失,精準指導農户使用農業投入品,產品準確投放市場和質量追溯保證,修文每畝節本增效約2000元左右,全縣18萬畝獼猴桃可實際增加產值約3.6億元。

修文農產品追溯及環境監控物聯網大數據雲平台建設項目,已被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評為大數據與產業深度融合優秀示範項目,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農業大數據項目。

縱觀貴陽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每年數博會是一個窗口,也是契機,貴陽也成為一座“大數據之城”,從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來看,憑藉獨特的自然稟賦和持續的產業發力,貴陽實現了“彎道超車”。

賦能“智慧農業”,貴陽開陽縣的許多茶葉示範基地內,小型氣象站正通過傳感器實時收集着温度、濕度、酸鹼度等信息,並通過計算和分析為茶園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在清鎮市,以區塊鏈技術為主體打造的鄉村振興示範點“鳳山數屋”,傳感器、5G以及區塊鏈等技術同樣實時採集相關數據,最終形成能夠反映農業生產環境的數據支撐……

其實,以設施農業、林業、果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為高附加值產業為代表,“智慧農業”正一步步走來,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應用創新,農業生產要素數據和其他數據要素一樣,以幾何速度飛速增長,提升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助力“三農”事業新發展。

當然,“智慧農業”的大發展,貴州、貴陽並非個例,眾多省份也在大力推廣,從建設試驗區到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從應用推廣到物流營銷,農業大數據極大地推動了監測數據的海量爆發,海量數據也成為“三農”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驅動着農業生產向智慧型轉變,而這樣的發展模式僅僅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