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助力高新技術企業“知產”變“資產”

中關村助力高新技術企業“知產”變“資產”

“我們沒有房子,也沒有車子,但是我們有技術。”中晶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總部在北京的一家從事工業煙氣治理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財務負責人魏晶華告訴新京報記者,“我們希望把自己的技術應用於更多的工業治理和城市治理項目上,在這個過程中裏我們遇到了很多資金問題。”

據瞭解,中關村目前擁有近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大都質地優良,創新性強,專利申請量大,創新成果亟待在市場上轉化運用及保護。與此同時,“輕資產、重知本”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也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以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為代表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通過開闢“綠色通道”,使得一大批高質量、符合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方向的專利申請進入優先審查,專利授權週期從2到3年縮減到不到1年。2016年-2019年間,該局向40家中關村企業發放專項資金400萬元,支持貸款金額8.9億元,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輕企業還款負擔,推動了知識產權的市場轉化,讓“知產”真正轉化為“資產”。

從至少跑三趟到完全線上辦,專利授權週期從兩三年縮減到不到一年

“2018年以前,我們專利的結案週期是30個月左右,有些專利技術需要快授權,但是由於審查週期的原因,沒有及時得到保護。”高清視頻通信企業視聯動力知識產權總監方東告訴新京報記者,2018年至今,在東城區和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的幫助下,公司對大約300件專利申請進行了“優先審查”,讓結案週期縮短到了12個月左右,最快能到6-7個月。“專利授權速度大大提高,通過‘優先審查’,我們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2018年7月,北京市專利申請優先審查推薦電子平台正式上線,實現了網上申請、審核、反饋的一站式辦理功能,申請人無需前往現場辦理優先審查推薦,獲得推薦後,也無需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現場提交優先審查請求,辦理流程更加便捷,辦理期限由此前的十個工作日縮短為不超過兩個工作日。

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以前,現場提交申請給申請人帶來諸多不便,申請人至少需要跑三趟才能完成整個推薦程序,包括提交申請、取回推薦意見、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推薦材料等,尤其對於來自北京偏遠郊區的申請人,這給他們帶來極大不便。

“我們把便利給了創新主體,把麻煩留給了我們自己。”該負責人表示,“在‘綠色通道’中,企業不用提交過多的材料,後續的後台打印等工作也都留給了我們自己。”這樣,專利申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報給國家知識產權局,報到審查員手裏。

“原來普通的專利申請的授權時間大概是2-3年,而通過優先審查,我們推薦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優先審查申請,通常在一年之內就能夠獲得授權,這就大大地縮短了授權所用的時限。 ”該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

僅僅在今年上半年,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推薦了755個申請人的3739件專利申請進行優先審查,申請人覆蓋北京市16個區,專利申請分佈於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節能環保、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裝備等10個技術領域,覆蓋北京市重點發展的十大高精尖產業。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推薦最多,達到了2146件,佔比高達57.4%。

“專利優先審查大大縮短了視聯動力相關專利的審查週期,讓我們快速獲得了專利授權,更加有利於技術的迭代和市場先機的搶佔,發揮專利護航的作用。我們也更願意通過申請專利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技術、產品和市場,更積極地應對專利侵權的問題。”方東告訴新京報記者。

專項貼息四年間支持貸款近9億元,疫情間更解企業燃眉之急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北京銀保監局對前幾年情況的統計,北京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近5%,加上專業評估公司、擔保公司等第三方服務機構費用,綜合融資成本在8%-12%左右,高於信用貸款、擔保貸款等7%左右的平均成本。”上述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關村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0880件,佔全市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的65.9%。其中,相當一部分專利都屬於像中晶環境這樣規模不大、但技術儲備豐富的高新技術企業。該負責人表示,專利質押融資有助於支持缺少資金的科技型創新企業通過專利獲得融資、迅速發展,但由於這一方式存在評估難、風控難、處置難等方面的原因,在實際開展中存在一定的障礙。

作為國家專利質押融資示範區,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一直在推動創新主體、金融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參與到專利質押融資工作中,讓企業手中的知識產權這種無形資產產生效益,激發創業者的創新熱情和活力。

從2007年開始,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範園區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專項資金正式開始投放,主要用於支持園區企業以知識產權質押方式向銀行貸款,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推進中小企業專利產品改進、創新、規模化生產以及市場推廣。僅2016年-2019年間,就向40家中關村企業發放專項資金400萬元,支持貸款金額8.9億元,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減輕了企業還款負擔,推動知識產權的市場轉化。

“斯利安”是中國第一片葉酸片的名字,而由北京大學實驗藥廠脱胎而成的“斯利安藥業”,也是中國葉酸領域最大的生產製造企業。這家總部坐落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過去6年的營收復合增長率高達43%。不過,公司前期投資的生產基地和原料藥項目,還是給資金週轉帶來了壓力。

“今年年初,我們通過專利質押向民生銀行取得授信額度3000萬元,已經提款2000萬元。”斯利安藥業計劃財務部總監朱冬豔告訴新京報記者,“取得這筆貸款的時候,正好處於疫情期間,這筆貸款也確實是解決了公司一個燃眉之急。”

朱冬豔表示,在實物資產不足的情況下,專利質押貸款給企業融資拓寬了渠道,短時間內取得了較多的現金流,不僅盤活了資產,且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中,為進一步開展核心產品的研發提供了資金支持。

在疫情的特殊考驗下,為支持中關村企業爭取融資、渡過難關,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徵集了18家企業的24件融資需求,幫助企業對接協調北京銀行、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機構,上半年已促成7家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辦理新增授信或續貸項目,總授信額度超過2億元。

在推進專利質押貸款的過程中,銀行等機構也發揮了積極作用。2018年底,交通銀行推出了2.0版本的“智融通”服務,通過評估方面的創新,處置環節的創新,以及減少貸款流程,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專利質押貸款融資成本,受到了企業的歡迎。“尤其在中關村地區,我們支行周邊的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對這個產品是很歡迎的。”交通銀行北京中關村園區支行行長助理王偉表示。

而北京銀行方面的統計數據也顯示,該行的“智權貸”產品貸出資金約為50億元。對於高新技術企業來説,這不僅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支持,也體現出金融機構對於企業知識產權價值的認可。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劉越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關村助力高新技術企業“知產”變“資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