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1000萬+推銷員,中國有8000萬+業務員。推銷員面向C端,業務員面向B端。這麼多業務員在幹什麼?在碎片化渠道里做深耕。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深度分銷沒有替代手段。但是,無差別拜訪、低效的人海戰術可以休矣。互聯網讓精準分銷成為可能。
-01-
深度分銷沒有替代手段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形成了兩個相互獨立的商業系統。一是城市現代化的大型商超系統;二是廣大農村、低線城市,以及城市縫隙的小型門店。與之相對應,中國營銷形成了兩大體系:一是應對大型商超的終端銷售;二是應對中小型門店的深度分銷。
深度分銷被稱為近20年來的“最佳中國營銷實踐”,就是解決中國約600多萬家門店的供應鏈問題。供應鏈問題表現為兩點:一是中國的代理商格局是“以縣為經銷商主體”,經銷商規模普遍偏小;二是門店高度分散。
深度分銷的本質是,通過廠商一體化,通過廠家的組織力與商家的客情和配送力,抵達終端,完成終端高覆蓋。
大商超 小門店,這樣的商業生態短期內無法改變。因此,無論深度分銷有什麼樣的問題,都不能放棄,而是進化。進化有兩大方向,一是渠道與互聯網結合,形成高效深度分銷;二是從終端通過社羣、直播、雲店等直達C端,形成BC一體化。
-02-
人海戰術不可持續
中國渠道,本質上是人鏈。沒有客情關係,一切免談。深度分銷,分銷之前先做客情。這就是中國商業的特點:客情深化關係,關係降低認知門檻,認知形成交易。
中國商業的這個特點與終端高度分散結合,形成了深度分銷的基本特徵:人海戰術。
確實,高頻率、高密度的拜訪,人力消耗量極大。因此,人海戰術、吃苦耐勞,成為基本特徵。早期,我們總結為“四千四萬”精神: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户,想盡千方百計,説盡千言萬語。
人海戰術在增量時代、人力供給充足、人員管理相對簡單的時代,確實有效。但是,增量空間、人力低成本、人力好管理,這些基礎條件現在都不存在了。
既然深度分銷目前沒有替代手段,同樣深度分銷的人海戰術又不可持續,那麼,深度分銷何去何從呢?
-03-
從“四合一”模式看到新曙光
近幾年,在行業整體氛圍不佳時,今麥郞卻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的狀態。今麥郞逆勢增長的秘訣就是2011年開始的“人、車輛、片區、終端機”的“四合一”模式。
“四合一”模式有兩大亮點:一是激活“小工”,通過“人、車輛、片區”的組合,把“小工”變成一個利潤單元,類似於“包乾制”,調動“小工”的積極性,讓“小工”為自己幹而不是為老闆幹;二是通過“終端機”帶來的數據化,提升分銷效率。
終端機就是今麥郞互聯網化的高效深度分銷體系。甚至可以説,正因為終端機,激活“小工”才更容易帶來增量。
今麥郞終端機的價值是什麼?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深度分銷可視化。總結起來就是:1.將渠道和終端場景數據化;2. 網點可視化;3.費用管理透明化;4.溝通管理實時互動化;5.經銷商管理移動化、庫存管理一體化。
“四合一”模式,終端機是一個平台,“小工”是利潤單元。這不正是互聯網時代的“平台 單元組合”模式嗎?
“小工”成為單元組織,解決了“小工”願意幹的問題。終端機構成的賦級平台,解決了“小工”能幹好的問題。兩者的結合是堪稱完美。
正是互聯網平台為個體賦能,再次激活了深度分銷。
-04-
互聯網是深度分銷的“千里眼”
我每年要花大量時間走訪終端,感覺終端仍然機會多多。今麥郎在行業封頂的情況下仍然逆勢增長,就是終端仍有機會。
早期,深度分銷是戰略性機會,只要做了深度分銷,就等於抓住了機會。現在,只能在深度分銷過程中發現戰術性機會。
增量深度分銷時代,只要按照深度分銷的規範去做,就能抓住增量機會。存量深度分銷時代,只有擠壓競品,才能抓住機會。
機會在組織邊界,在終端,在一線。但是,機會導向的思維,恰恰不是一線人員普遍能做到的。這是一對結構性矛盾:高層能發現機會,但高層不在一線;基層在一線,但基層缺乏機會思維。
今麥郎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今麥郞“四合一”,終端機的價值,我概括為“可視化”,可能很多人不解。高層儘管不可能長期在一線,但通過終端機最終實現了渠道的“可視化”,把渠道、終端、人員等深度分銷的要素置於“可視”環境,相當於高層可以天天到一線。
一線人員通過終端機,把一線環境“可視化”。高層通過“可視化”的數據、圖片,發現終端機會,進而指導一線人員開展工作。
-05-
用“精準”破人海戰術
早期深度分銷是苦活、累活,是無差別拜訪的,俗稱“盲拜”。這種無差別的例行性拜訪,頻率高、密度大,需要大量人力。有事,無事,都要到終端“走一遍”。有些企業最後形成了“例行公事”。
講一個精準深度分銷的案例。
2001年,我在江蘇的一個縣級白酒經銷商調研。該老闆一開始親自下市場送貨,所有數據都裝在老闆的腦子裏。隨後規模擴大,業務員下鄉送貨。但業務員肯定沒有老闆的客户管理能力,因此,他就在倉庫張貼了幾張表格,每天業務員送貨返回,一定要把每天的客户送貨情況填寫在倉庫幾張大表格上,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終端客户,表格是送貨量和品種。
老闆告訴我,隔幾天就要站在大表格前看一看。通過連續幾次的送貨數據,就能大致判斷每個店的進貨週期和進貨數量。應該進貨的沒進,説明可能有問題;不該進貨的時候進了,同樣也可能是有問題了。
無差別拜訪,有事,沒事,走一遍。精準拜訪,有事則去,無事則罷。
那麼,什麼叫“有事”,什麼叫“無事”?正常叫無事,不正常叫有事。也就是説符合預期叫正常,不符合預期叫不正常。
精準拜訪,就是解決“不正常”門店的問題。正常門店,可以減少拜訪頻率。
早期的深度分銷,業務員在拜訪中發現正常或不正常等現場問題,一切問題都可在現場解決。但這樣的拜訪方式,必須高頻拜訪。同時,大量拜訪是無問題拜訪,浪費時間,效率很低。或者,業務員只能發現層級較低的問題,很多問題靠業務員的能力是難以發現的。
精準拜訪則不同。先根據數據和圖片提供的信息,由專業人員發現問題,發現規律。然後指導業務員精準拜訪。拜訪之前,問題和解決方案已有腹案。因此,精準拜訪,就是“精準爆破”,精準解決問題。
當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通過數據和圖片發現,因此,無差別拜訪仍然需要,只是頻率要低得多了。
精準,就解決了深度分銷人海戰術的低效問題。
-06-
有數據才能精準
前面講過的經銷商通過數據判斷門店是否正常的案例,給我很大啓發:1.連續的數據,可以發現規律;2.與規律不一致,可能不正常;3.找到不正常的原因,就找到解決辦法。
2010年以來,SaaS系統在中國廣泛應用。2014年以來,B2B又在中國大力推行,推動了中國品牌商的數據化。現在AI與B2B結合,更帶來了渠道實時數據。
數據的最大價值是發現規律,發現規律就可以預測未來。比如,銷量數據與圖片對比,可以發現某個終端因為陳列位置的變化,銷量增加或減少了,那麼,找到終端的最佳陳列位置,調整陳列,就可能增加銷量。
數據有縱向數據與橫向數據,兩者各有價值。縱向數據是自己與自己對比,橫向數據則是自己與競品或關聯產品對比。比如,可以通過發現競品(或關聯產品)在相同終端的銷量變化,從而發現自己的問題。
過去,獲取橫向數據很難。但是,AI技術在渠道的應用,可以通過照片快速抓取和識別自己產品、競品在終端的數據,包括陳列面和變動和銷量的變化。因為AI技術已經有了快速識別品牌、計算陳列面,以及以此推算銷量的能力,只需要有抓取數據的週期適當即可。
如果説縱向數據的主要價值是防止好終端變差的話,橫向數據則能夠發現有潛力的好終端。
無論橫向數據還是縱向數據,只要有數據意識,幾乎可以應用在所有方面。比如,現在各廠家都在進行產品結構升級。那麼,什麼門店推新品能力強,什麼門店能推什麼價位的產品,這些都可以從數據中找到答案。
渠道數據在營銷的價值,一是標籤化;二是預測。
比如,某門店推高端新品能力強,這就是標籤化。標籤化有利於精準開展工作。
比如,通過數據預測,某門店應該什麼時候進貨,進貨量應該是多少,如果不符合,那麼,説明存在問題。找到問題後,就可以精準開展工作。
比如,市場費用的投入,到底是投入好市場有效,還是投入差市場有效,其實是憑感覺的。如果數據能支撐,就可以有的放矢。
精準開展工作,就可以提升效率。深度分銷是人海戰術,效率不提升就難以堅持。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