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的華為,也在乘風破浪

30+ 的華為,也在乘風破浪

2020 年之初,新冠疫情突發而至,員工需要居家隔離遠程辦公,部分企業亂了陣腳,難以運轉。

但有超過 19.4 萬名員工的華為卻很穩:工作照常進行,業務照常運營,幾乎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如此抗風險能力,不得不服。

這背後,華為推進多年的數字化轉型功不可沒,成為其疫情之下高效運轉的強力支撐點。

但它帶來的益處並不僅僅體現在特殊時期,在華為的日常運營中,也切切實實發揮出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比如在華為的全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之後,可以自動化實現80%的確定性作業,推動整體物流效率提升了40%;而且50%的供應決策,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系統自動實現。

這能夠帶來怎樣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

而這樣的情況,正出現在華為遍佈全球 900 多個分支機構,15 個研發中心,36 個創新基地中,以及 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中。

華為這個成立超過 30 年的超大型組織,正在乘風破浪,方方面面都在經歷一次深刻的數字變革,期待迎來一場新的蜕變。

它是怎麼做到的?

華為雲 BU 副總裁、華為雲首席數字化轉型官蘇立清,1996 年加入華為,2012 年接管了華為 IT 工程部門,是華為這一歷史進程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且聽他細細道來。

今天,我們就把聚光燈對準華為本身,看看作為最佳試驗場的華為是怎麼做數字化轉型的?有哪些成功的故事,又有哪些磕碰起伏?哪些值得其他企業可借鑑的方法論?

華為雲 BU 副總裁、首席數字化轉型官蘇立清(右)與鈦媒體聯合創始人 / 首席研究官、ITValue 發起理事萬寧(左)在 Cloud & AI Live 分享數字化轉型實踐戰略上高度重視:數字化轉型是 2023 年前公司唯一變革重點

對華為數字化轉型最為清晰且直接的認知要回溯到 2018 年 10 月的全聯接大會。

在這場華為的年度盛會上,華為對外明確表明了對數字化轉型的態度:

從 2018 年起,華為就決定把數字化轉型作為公司未來 5 年唯一的變革重點。希望通過打造 Digital First,即實現全聯接的智能華為,成為行業標杆。

轉型的動機和眾多想要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一脈相承:對外讓華為與用户和客户做生意,簡單、高效、安全;對內逐步提升運營的效率和效益。

現在已經行至半途,一個新的華為開始浮出水面,華為多年數字化轉型工程交出了初步的成績單。

現在的華為員工,只用一個智能辦公平台華為雲 WeLink,就可以完成各種業務活動,而不是再像此前那樣,想要完成一個作業,登錄一個又一個煙囱系統。

整個過程看似很簡單,但在操作起來卻是一個" 牽一髮而動全局性 "的動作。

在華為看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要轉的絕對不是一個方面,從意識、組織、文化,到方法和模式都要轉,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落下,否則就會影響整體進程。

可每一部分具體要怎麼轉?蘇立清也分別給出了華為的方法論和實踐案例。

五個維度上的轉變:華為數字化 " 鐵三角 " 架構

首先是轉意識,數字化轉型絕不只是 IT 部門的任務,隨着業務的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 IT 系統要更加快速地、更加敏捷地反映業務的本質。

所以就要求數字化轉型一定要跟業務貼近起來,用 AI、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5G 等信息技術,來幫助業務提升效率。

業務方面也是如此,需要回歸到價值發掘上,以客户為中心來幫助業務創造價值,只有技術和業務進行深度的融合,深度的協同,才能產生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成功落地的價值。

其次是轉組織。過去的組織模式,往往是業務部門提需求給 IT 部門,IT 做出一個 IT 系統來滿足業務的訴求。

蘇立清説,這有點像 " 老母雞下蛋,提一個需求,IT 做一個響應。"

而在業務快速迭代的情況下,需要信息架構敏捷、快速地響應訴求,這種舊的組織模式難以滿足,需有在技術和業務協同,變成 " 火腿腸架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在華為內部,數字化轉型有個鐵三角格局:

一是BET 團隊(Business Enable Team),是 IT 和業務深度融合的混編團隊,服務華為所有國家區域在內的各個業務部門,跟業務一起協同滿足業務的訴求。

二是使能 IT 系統的華為 IT 服務(HIS),利用統一的雲化服務化平台,來管理整個 IT 服務,用技術創新來驅動業務的成長。

三是運營指揮中心(OCC),實現監測、預警、聯動、指揮等行為,以實現業務監控、業務預測、業務預警、業務協調、業務調度、業務決策和業務指揮。

在此之外,華為也在 6 年前成了一個公司級數據治理架構的工作組,從元數據治理開始,來進行數據治理工作。

這在很多大型公司中,都是非常難推進的環節,不僅要打破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隔閡,還要對數據有很強的認知能力。

但這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只有底層的數據是乾淨和可用的,各種新型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的種種算法,才能發揮其中的價值。

轉文化方面,微服務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來更好的解構業務。

蘇立清説,過去的狀況,大多是一個需求產生了一類軟件包來幫助業務實現模式,在未來可能不夠。這就需要新的平台型架構,來適應業務快速響應的時代。

每一個使用平台的人,也都是平台的建構者,形成一個不斷迭代的新型架構,來滿足企業更高的一個數字化轉型的需要。

蘇立清透露,華為已經在 200 多個場景中實現了微服務化

轉方法則涉及到在業務中如何具體操作,才能夠更好地推進數字化轉型進程。

在今天的華為 Cloud & AI Live 節目中,蘇立清一共提到了 3 個方面:

一是業務對象數字化,儘可能地把業務對象以及各個場景的業務對象解構出來,實現數字化。

二是業務流程線上化,改變過去軟件包幫助固化業務流程的情況,把業務本質的一些東西儘可能從線下轉到線上,讓 IT 可以發揮作用。

三是業務規則結構化,把沉澱在業務人員腦中的大量規則進行結構化,然後把結構化進行數字化,並交由 IT 系統處理,來提高效率。

以上三方面綜合起來,就能實現業務自動化,真正為業務的高效運轉產生一個很大的價值。

比如華為對數字交易環節的改造。

此前華為發展和認證合作伙伴,或者對合作夥伴進行管理的時候,需要基於一系列管理文件去適配,這中間往往需要員工大量的手工操作。

現在華為對整個業務流程進行了數字化改造,把管理文件中的規則進行解構之後,通過系統自動完成,從而大大提升了效率。

蘇立清説,目前華為中國區的合作伙伴認證管理中,63%的業務都已經是系統自動完成了,涉及到交易環節,也有33%可以系統自動完成。

轉模式則是關乎於企業本身存在的大量存量 IT 系統。

這些系統的架構往往都存在一定的老舊化狀態,在這樣的狀況下,構建新型架構應該怎麼辦?

在蘇立清看來,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保護過去的投資,未來可能就會落後。如果把存量系統全部幹掉,其實每個企業也很難做到。

怎麼辦?全都要!

華為提出了一種Bi-Model 雙模方式,既對過去的存量系統進行使用,通過數據把它們聯接起來,而且在新建的系統中,以云為基礎,打造數據驅動的微服務化新型架構。

蘇立清説,這樣既能擁抱未來,也能適應過去,不至於浪費此前的投入。

但這並不意味着是對老舊系統的妥協,在這種模式下能夠保證業務正常運轉,但同時也需要去尋找創新點,對系統進行適度的優化,提升整體能力。

華為的做法是前、中、後台分層解耦,實現雲化、服務化。做穩後台,是以 " 軟件包 " 為基礎,構建業務交易和應用骨幹,如原來的 ERP 都是小型機架構,在 2017 年春節時,將其遷移到 X86 架構上,推動其性能提升了 10 倍

做強中台,是基於 " 業務對象、業務過程、業務規則 " 構建應用服務, 開放 API 市場,然後在新型架構上可以用微服務來構建面向未來業務場景的應用,來實現靈活響應,面向新業務的快速高效的運作。

做輕前台,以員工為例,華為打造出了 WeLink —更好地聯接人、聯接業務、聯接設備、聯接知識。

然後通過卡片服務,中台和後台形成聯接,這樣的話,就滿足了以用户為中心,一站式的作業,用户體驗就得到了大幅提升。

這些堅實的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造就了當前的華為業務運作模式,實現了降本增效。

蘇立清分享了華為數字化改造本身的案例:在數字化改造之前,整個供應支出佔華為銷售收入的4.3%。到數字化完成以後降低到3%,每年節省了一個多的百分點,就是十幾億美金。

他説,這證明了:通過數字化來提升業務效率,可以直接節省投資

放到整個華為來看,整個組織作戰能力也得到了大大加強——有些區域已經實現 100% 在線進行管理業務活動。

在這次疫情中,華為能夠實現持續的運轉,沒受到太多影響,其數字化轉型,確實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轉型的關鍵是什麼?相對於一些企業的數字化,不過是業務和數字化 " 兩張皮 " 的狀況,華為數字化轉型為什麼已帶來這麼多實質性的提升?

在蘇立清看來,核心在於怎麼調好業務和技術的" 雙人舞 "

華為數字化轉型的 " 十二字 " 秘訣

蘇立清在 1996 年加入華為之後,在接管華為 IT 工程部門之前,先後歷任北京研究所 STP 產品經理、數通產品線總監、北京研究所所長、存儲與網絡安全產品線總裁等職位,在業務上有着豐富經驗。

蘇立清感慨,早期的 IT 部門,技術能力以及對業務部門的響應其實是有 Gap 的,並沒有很好地滿足業務部門需求。

這個時候業務部門給 IT 的壓力比較大,批判的聲音比較多,當時華為內部的心聲社區上有很多對 IT 批評的聲音。

他説,華為之所以能夠將數字化轉型順利推進下來,除了各方的努力,還在於平衡好了業務和技術的關係:

在數字化的過程中,想有所效率,需要是雙人舞,IT 的舞步要踩到業務的步調上,而不要踩到業務的腳上。

這也是華為數字化轉型方法論的一部分。

在覆盤華為數字化轉型這些年的過程,蘇立清提煉出了十二字箴言:上下同欲、雙輪驅動、眼高手低、立而不破

上下同欲在於,數字化轉型需要企業高層重視,來驅動企業形成一個數字化轉型文化,才能構建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雙輪驅動也就是 " 雙人舞 ",需要業務和 IT 一起來共同參與來做數字化轉型,畢竟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信息技術來幫助業務提升效率。

眼高手低是對準價值,數字化轉型一定是要有一個總體規劃,要特別關注落地的效果,一定是要產生價值,從而催生數字化轉型氛圍,不斷地迭代形成一個馬太效應。

立而不破,則是在數字化轉型中,擁抱面向未來的,基於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數據為驅動的新型 IT 架構同時,也要將過去存量的系統融合進來,這樣企業才能連續運轉。

雖然字很少,方法論很精煉,但數字化轉型之路,也充滿坎坷。

在蘇立清看來,數字化轉型沒有終點,要持續地、不斷地演進。而華為自身,還要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不斷地深化和前行。

最後,他分享了激勵自己的" 荔枝樹 "故事:荔枝樹其實承受了很大的創傷(做環割)之後,才能產生一個動力,結出果實。

這與當年他剛剛接管 IT 工程部門時,遭遇大量業務部門批評的情景產生了契合,也成了他帶隊做好業務系統的力量來源之一: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才能有價值出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85 字。

轉載請註明: 30+的華為,也在乘風破浪 - 楠木軒